家门口的书房,书香“拌”着饭菜香
2020-11-01 生活

海派书房的建设,为老旧的小区带来了书香,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本文受访者供图

阳光和煦的上午,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走进了海派书房,在童书和益智玩具的书柜间穿梭;几个年轻人站在杂志类书架前翻阅着,又时不时拿起边上文创产品仔细欣赏;一群中年妇女在靠窗的椅子上聊着天,茶几上的咖啡冒着热腾腾的水汽……海派书房已经成了附近小木桥路社区的一个文化休闲空间,而不仅仅是一家实体书店。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贴近社区  /

海派书房一直在“变”

海派书房附近是沪上相对老旧的小木桥路社区,原本这里有十几家店铺,有餐饮,也有各种五金杂货的店面,显得有些杂乱。而大隐书局团队在徐汇区文旅局和斜土路街道的支持下,花了两年时间打造了海派书房,将之前的店铺空间打通,并设置了餐饮区、书店零售区和音乐区3个空间,整体上既保留了社区的功能性,也提升了文化氛围。

海派书籍是主打项目,可以说关于上海最全百科都能在这里找到。

中午时分,餐饮区可谓座无虚席,毕竟这部分的功能是周边社区居民一直需求的。而在餐饮区和书店零售区之间,还有一个咖啡休闲区作为缓冲,咖啡的香味将饭香和书香很好地隔开了。对于社区来说,餐饮是刚需,而书店并非如此。但海派书房希望这样的文化空间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成为精神层面的刚需,所以开店半年以来,书店在书籍、文创产品和周边产品的内容上一直在改变。

比如亲子育儿类、生活保健类这些社区居民比较关注的书籍正不断增加。还有如今上海的东方书报亭已经消失,海派书房增加了杂志区,无论是时尚类、生活类、时政类的杂志销售情况非常不错。

当然作为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题的书店,海派书籍自然是主打项目。在最醒目的位置有一个专门的海派书架,无论是上海历史、文化、建筑的书籍,还是海派作家的相关作品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可以说关于上海最全百科都能在这里找到。不少周边的老年人也对海派历史文化的书籍很感兴趣。“所以我们书店永远准备好零钱,经常有老年人来用纸币购买这些海派的书籍。”店员表示。

“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年轻人不仅关注时尚,更关注身体与心理的健康,中老年人则关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养生类、烹饪类、生活类的书籍都有一定的需求。文创产品我们也以平价的、功能性比较强的为主,比如那些立体贺卡,之前教师节期间,这里的教师贺卡就卖得很好,而且我们也与‘饿了么’合作,提供线上订购,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叶楠表示,海派书房开店半年以来,除了主打海派文化的宗旨不变之外,其他很多元素一直在变,以求更好地融入社区,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文化活动  /

激活书店的潜力

每天的傍晚,海派书房的人气丝毫不减,边上的音乐区格外热闹。海派书房与雅马哈合作打造了钢琴艺术空间,不仅展示区有6台钢琴可供客人试弹,共享琴房更是供不应求,近来海派书房又增加了2个共享琴房。“现在弹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如果在家里练习,可能会影响家人和邻居的休息,所以这里的共享琴房需求量很大。”叶楠表示,打造共享音乐空间也是因为社区居民的需求非常踊跃。到了每个周末,海派书房的人气更旺,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也让周边社区居民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亲子类的读书活动、创意手工活动,还有海派历史文化讲座这些,都能吸引很多居民参加。

市领导今年4月底赴五角场商圈视察时就提到了文化活动对于书店空间来说非常重要。而大隐书局在今年下半年就策划了1500场文化活动,海派书房也是每周都有特色各异的文化活动,这些公益性质的活动不仅为书店提高了口碑,带来了人气,也激活了潜力。

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

因地制宜  /

打造形式各异的文化空间

平心而论,实体书店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经营并不容易,比如海派书房中经营最稳定的还是餐饮,音乐区的经营情况也远超书店零售。但海派书房依旧有着自己的坚持,因为文化空间对于社区、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大隐书局如今在上海已经布局了10余家实体书店,与许多品牌书店有着鲜明的风格不同,大隐一直秉承着“千店千面,一点一策”的战略。扎根社区的海派书房走的是亲民路线,五角场书店主推时尚和“颜值”,而第一家武康大楼的书店因为身处旅游景点,主推的茶文化和文旅风格也一直受到外界好评。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环境下定制各异的文化空间,已经成为大隐的商业策略。“书店是一种特别的商业形态,在国外,许多精致的独立书店经常能吸引游客驻足,国内同样如此。顾客对于书店的商业戒备心比较低,父母们也愿意让孩子走进书店,这种文化氛围是不可替代的。”叶楠说。

大隐书局五角场创智天地店

如今上海越来越重视高品质、高档次文化空间的打造。豫园老街翻新后,档次和观感一下子就不同了,大隐书局也在豫园增开了新店,以契合豫园的海派文化。“我们更多的是把一些特定的文化内容去整合在一起,更注重功能性,以这样的方式去定制文化空间,这样也能让书店更有生命力。”叶楠表示,“根据不同的环境定制不同的文化空间,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书店,这是我们未来想做的,我觉得这也是上海需要的。”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