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论坛|“最强大脑”云聚上海,“青年”成为这场科学盛宴的高频词
2020-11-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记者 吴恺/图(除署名外)

作为一场“永不落幕”的科学饕餮盛宴,“最强大脑”云聚上海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这场科学盛宴中,“青年”成为了高频词,“最强大脑”们对于青年科学家的发展和基础科学的探讨,横跨了四大洲、十一个时区。

论坛上,关注青年科学家的发展成为中外校长们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们不约而同形成的共识,大家纷纷表示,社会需要关注并培养青年科学家,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这场论坛,也为“后浪”科学家与“最强大脑”搭建了智慧碰撞与激发的平台。

  鼓励    青年科学家投身于基础科学  

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早已准备好向青年科学家提供“最强辅助”。最新发布的《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显示,被认为能够为全球富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最优的发展计划和条件的城市里,上海排名全球第二。

如何让城市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这是来自全球约700名高水平科学家的期盼,更是社会热切关心的问题。在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最强天团”不约而同给出了共同的答案:鼓励和支持青年科学家投身于基础科学。

“科学研究是渐进式的,无法知其终点,因此一定要对基础科学研究留有耐心和给予学术自由度。”在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2020年新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病毒学家哈维·阿尔特接受连线采访时直言,他关于丙肝病毒的研究,持续了整整50年之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图

在同一天,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在接受专访时,用一个亲眼目睹的故事解释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并鼓励青年人从事基础科学。

“曾经我博士的室友学的正是人工智能基础科学,但是她当时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美国华尔街从事股票数据分析的相关工作。人工智能在当时看,似乎缺乏应用场景,但难道这就不重要了吗?今天的基础科学,就是明天的应用科学。”

这场历时3天的科学“马拉松”,其意义并不局限于鼓励和强调基础科学的意义,更在于向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中外校长们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们形成共识: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青年科学家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呼吁    给予科学界“后浪”更多支持  

“各国都应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框架和投资框架,吸引国内外的重要人才,形成一个雇佣年轻科学家的市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态度大师讲堂上呼吁道。2020年新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病毒学家哈维·阿尔特在接受连线采访时,也数次强调青年科学家需要“实打实”的资金支持。

基础科学常常需要漫长时间才能从技术转变成产品和服务,从而变现,此时面向青年科学家的资金至关重要。在今年第三届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揭牌,该基金会将聚焦科学交流类项目、青年发展类项目、科研转化类项目以及科学教育类项目。同时,坐落于东海之滨、滴水湖畔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在论坛期间也举行了云启幕仪式。

该社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扎根在临港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的社区,会和科学界“后浪”碰撞出何种精彩火花?“从我的角度看,科学家们期待能够在社区里与青年科学家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分享。”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离子阱量子计算奠基人之一的伊格纳西奥·西拉克建议道。

事实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构建的青少年科学家与“最强大脑”的对话一直都是现在进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后浪”们的眼神中透露着渴求。“其实我参加论坛前,刚在一个科学竞赛中失利,心中难免沮丧。当得知能够有幸参加这场论坛时,立刻充满了动力。”曾在学术期刊《Materials Letters》发表过论文的高三女生胡敬萱激动地说。

正如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在致辞中所言,上海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决心和行动力,令人印象深刻!面对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科学界“前浪”和“后浪”间搭建起了桥梁,跨越了时空的距离,让科学精神和对基础科学的好奇心种植在青年研究者的心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记者 吴恺/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