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爱上科学是每一位科学家的责任
本版摄影青年报记者 吴恺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马大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徐政和……这几位科学大咖在百忙之中一听说要为孩子们做论坛的辅助工作,马上推掉手头的工作,共同出席昨天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小科学家论坛,与来自全国各地50多名科学小达人展开对话。
“最强大脑”云聚上海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对于青年科学家的发展和基础科学的探讨横跨四大洲、11个时区。“青年”“孩子”成为这场科学盛宴高频词。而这场论坛更为“后浪”科学家与“最强大脑”搭建了智慧碰撞与激发的平台。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是谁,让院士们“眼前一亮”?
“论坛激发了科学热情,孩子们都比我聪明”
“为什么学霸的考试成绩总比姚明的身高还高?我的研究是对于考试中影响因素的初步试探性研究。”来自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的谢睿奇同学开启了小科学家的演讲环节。
他通过网课的自主学习,掌握了机器学习相关的数学矩阵和建模语言;通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了各维度的归因占比,其中最显著的是“自上一次大型考试以来平均一周投入的额外时间”。“常言没有骗人:越努力,越幸运。”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协和双语学校的郭秦菘,因为去年暑假,去了广东省茂名市的村庄进行为期两周的体验生活,研发了仿生蛇形机器人。“蛇形机器人可以爬进农田,采集精确与实时的业态数据,确定虫害类型和虫害的分布,同时也在智能建议与影响植物生长方面进行了探索。”
更令人称道的是,郭秦菘将自己设计的蛇形机器人带到了现场。“制作这个蛇形机器人的实物,我大概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郭秦菘自信地将蛇形机器人盘挂在脖子上。
从乐器噪音防治到城市运动空间规划,从二氧化碳复合材料到可逆光致变色的涂料制备……小科学家们的课题既专业,又接地气。而后的桌布讨论环节将论坛带入新的高潮,56位小科学家分为4组,每组由一位顶尖科学家导师带领进行讨论,讨论话题紧扣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现象。
这是来自天津市新华中学的胡敬萱同学最喜欢的环节。“大家用图画方式展现自己30分钟讨论的结果,一部飞机里包含了不同学科。”
“通过这次论坛,我认识了很多相同志向的小伙伴。”来自上海市建平中学的赵逸凡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要眼界开阔。
“我们如何定义科研的创新?”面对孩子们稚嫩的问题,马大为院士宽容而欣慰:“我最喜欢沉静而又思维活跃的孩子。论坛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将来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我不得不说,这些孩子都比我聪明。我感到这些后生:可喜、可敬。”杨雄里院士则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鼓励。
是谁,让大咖们感到重任在肩?
“建议孩子们:必须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几乎成为每一位参加这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家的责任。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在“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上给孩子们的建议是:“要充满激情、坚持不懈、相信自我、富有创意,可以去做冒险的事情,可以犯错误,而在这之上,必须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了便于交流,他第一次尝试亲手做了中英文双语版本的演讲展示素材。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青年教授姜雪峰此番登上了两大讲堂:一个是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之绿色化学会议;另一个是易中天成名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科学公开课》——神奇的化学。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姜雪峰与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约翰·哈特维希等世界化学大咖一道,共话“绿色化学”。
与此同时,姜雪峰走上屏幕用一张“藏宝图”——化学元素周期表向青少年娓娓讲述化学这门学科。这也是《百家讲坛》迎来的第一位科普老师。
“绿色化学也叫环境友好化学,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在上海,包括北京,我们都已经开始对垃圾进行分类,这就是绿色化学开始应用。”近年来,姜雪峰一直致力于绿色化学的科普。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像一张张卡片一样排列在一起,希望从中找到科学的自然奥秘。终于,在1869年,他公布了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人们可以从横向纵向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没有PPT这样的影像背景,姜雪峰要像文科老师一样“讲”化学。其中的难点在于,既要深入浅出,又要保持严谨。
专程从湖北赶到上海的武汉市第六中学高二学生吕孟璇同学,作为56名科学小达人出席本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认真聆听了“绿色化学”会议。
“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学业也很繁重,很多人都会担心无法处理好升学与做研究之间的关系,但在这里可以收获到太多太多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吕孟璇告诉青年报记者。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