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聚英才|把论文写在热火朝天的临港工地上
2020-11-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见习记者 周紫薇/图、视频(除署名外) 杨诚/剪辑

60年时光倒流,笔尖上的上海民族轻工业……祁连山路127号上海英雄金笔厂旧址就这么厚重地撞入了陈海慈的眼帘。彼时,摆在临港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监陈海慈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让这座建造于1954年的老建筑“华丽转身”。

改造后的智创TOP B区。

 带着论文在临港“一张蓝图干到底” 

时间拉回到1996年,那一年,来自江西的陈海慈,考入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来到了上海。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三所当设计师。所里每年都评奖,他做的项目,年年获奖,三年时间内从三等奖升到了一等奖。但陈海慈不满足,他希望自己设计的项目能够得到实施,要把论文写在工地上,于是他去了临港集团。

在临港,他真正感受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热火朝天。“上海再也不会有一个地方能像临港这样开发了!”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施展抱负的地方。

临港离世界最近,离市区却很远。那时他住在杨浦区,每天坐隧道四线换班车到临港,路上单程就要2小时。

陈海慈坦言,临港的开发实在是太快了,“五年一个轮回”,所有的项目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往往会推翻重做,当时的内心是崩溃的。从临港集团规划发展部业务主管到总监助理,陈海慈用了8年时间。

2011年以后,临港增加了房建开发业务,相关设计部门应运而生,主打“都市语境下的工业建筑”,这是陈海慈的强项。

接到英雄金笔厂项目时,陈海慈还是感受到了肩上的分量。“上海英雄金笔厂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中国首个‘国’字号、至今依旧在发展的轻工企业,代表着我国自来水笔制造这一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其工业遗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019年底,更新后的英雄金笔厂旧址作为国家级科创合作项目——中以(上海)创新园的载体正式开园。

项目对整体保留建筑实施“修旧如旧”的复杂设计和改造工程,从空中俯瞰,成片厂房焕然一新的同时,也形成了保有苏联风格、别墅式的独栋办公区域,为小规模的商业零售提供空间,增加了街区活力。同时,随着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入驻,曾经的轻工业厂房建筑被重构为人流如织的“双创”孵化集散地,形成彼此相连的人流动线,为地块内办公、商业、公共空间注入更丰富的体验、更厚重的底蕴。该项目最终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诸多国际国内奖项,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建筑奖。那天,很少发朋友圈的陈海慈,发了条朋友圈——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师的骄傲。

原英雄金金笔厂旧址。受访者/图

 带领青年投身上海重大活动建设 

除了担任临港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监外,陈海慈还有另一个身份:临港集团团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集团系统青年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发展,积极投身临港新片区的建设,集团系统青年团队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号”“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集团系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青年人才。

他结合集团发展实际,将临港集团“家国文化”的企业文化融入到青年工作中,为广大青年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牵头设立“临港集团杰出青年”奖项,为企业发展注入青春动力。

在志愿服务方面,陈海慈带领单位内青年小伙伴与上海重大活动并肩同行。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近百名青年志愿者加入会务协调组、新闻媒体组和科学家助手组,投身顶级科学盛会;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优秀青年志愿者投身商务外事保障组工作,出色表现获得市商委肯定。此外,他还带领众多青年员工加入“上海临港公益志愿者服务队”,走出上海,为贵州遵义、山东临沂等地提供支教志愿服务。

/  对话  /

包容的上海吸引了青年才俊

青年报:您怎么看临港新片区发展对人才吸引的作用?

陈海慈:习近平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要求的第一条就是“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临港将继续出台更有力的人才政策汇聚海内外英才。

青年报:您觉得上海有哪些吸引你在此发展的因素?

陈海慈: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包容,她向每一位追求成功梦想的人张开双臂。今天,临港新片区已然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热土,我相信这份伟大的事业中也孕育着个人成长的巨大机遇,我们欢迎更多的青年才俊来临港施展他们的才华。

青年报:你想对来临港、来上海发展的青年人说些什么呢?

陈海慈:大城召能士,临港需要你,选择临港就是选择成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见习记者 周紫薇/图、视频(除署名外) 杨诚/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