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情侣连续三年包揽专业排名前二,3年半还“赚”到8万多奖学金
2020-11-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这是一对95后本科生学霸情侣。连续3年,两人包揽了专业排名前二名,从大一入学至今还共同“赚”到了8.3万元奖学金,9个名校的研究生入学Offer,所获的证书,可以拼成数颗“爱心”,真正活成了同学们口中“神仙学霸情侣演绎爱情最美的样子”。

 相识于心理剧,彼此才华初感知 

杨逸伦&周昊宇,都是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原本并不在一个班级,因学院组织的一次“心理情景剧”而相识。

杨逸伦是编剧,周昊宇是演员。当时,只是“彼此才华初感知”的两人,还不曾想到,这就是缘分的起始。

“认识是在2018年4月左右,决定在一起是2019年4月。” 杨逸伦甜甜地说。原来,两人再次相遇,是在一学期后的一次国家奖学金的答辩现场。那一次,他们双双摘得大奖。同样的优秀,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的一来二往,他们暗喜,彼此的性格颇为契合,慢慢地,便是水到渠成,走在了一起。

 优秀的人在一起,就是共同拼搏奋斗 

“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这是杨逸伦自我勉励的一句话。

“那时候,电脑很卡,很想拿个国家奖学金,有钱换台电脑。之后,每次学不下去了,看看自己的电脑,就又有动力去图书馆了。”学霸的大学奋斗起点,有点皮。

杨逸伦直言,自己并非天赋异禀,如果有什么秘诀,还是绕不开“不懈努力、勤奋求实”这样朴实的奋斗之路。无论是对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对于知识点细节,她追求的近乎吹毛求疵。“满绩”不值炫耀,偏要“满分”才罢休,这就是她身上的一股子学霸劲。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之多、难度之大是公认的,但杨逸伦却总保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从大一至今,她的必修课均分达到92.90,综合学分平均绩为3.88(满绩4),位列全学院第二。原来,第一就是自己的男友啊!

尤其是在一起后,他们便携手一起成为更优秀的人。选课都爱选一起的,这样,白天一起上课,晚上就在图书馆选好相邻的位置,互相督促学习。考试周了,又一起整理好各门复习提纲,分享给班级的同学。

除了学习,一起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大赛的日子也分外难忘,那是向着同一方向的努力和拼搏,有艰辛,有汗水,更有一路披荆斩棘后的人生获得。

周昊宇先后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与校级奖项。另有一项发明专利已公开,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

杨逸伦则先后获第十一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等8项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奖项。一项发明专利已公开、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

 8.3万奖学金里,单人单次最高就是2万 

如今,已经升入大四的两人,都选择了保研之路。面对9所名校的入学Offer,周昊宇选择保研至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而杨逸伦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复旦和交大,也因此再组CP!

在确定保研学校之余,一天,两人心血来潮,盘点了大一至今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等奖学金金额。 “一共10个奖项:国奖8k×6=4.8w,fluor奖学金5k×2=1w,吴泽炜奖学金5k,宝钢奖学金2w,共计8.3w,目前还有其他奖学金的评选正在进行,有希望冲击更多吧。”杨逸伦谦虚中带着自信。

就这样,这对学霸情侣,这几年里,陆续更新了iPad、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用的都是奖学金!

杨逸伦透露,这其中,最高一笔奖学金是“宝钢奖学金”,特等奖金额是2万元,全国只有15位本科生,而自己成为了全校唯一的那个幸运儿。

“当时竞争的第一步是学院内答辩,也就是说,我需要和自己的男友竞争这个名额。我其实觉得自己希望很小,因为当时专业第一名是他,我是第二名,但是他完全没有打击我,而是很真诚地鼓励我去冲。”

杨逸伦最终获得了提名和奖金,而男友说那对他是“最好的结果”。“当时我很感动,因为这表明在他心里,我更值得拥有这个荣誉,他为我感到高兴和祝福。我也很感激和欣赏他的大气!”

神仙爱情!两个人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追梦,真的是慕了!

 == 对话 == 

吃的苦,都会转化成人生的能力和筹码

记者:有没有预料到,自己在大学里竟然可以靠拿奖学金“赚钱”?

杨逸伦:考大学前当然没想过可以靠奖学金“赚钱”,就像最初被电脑卡得心烦意乱,以及觉得能拿国家奖学金的人都很厉害,于是,自己也以此为志,督促自己学习和钻研。我想,只要功夫深,拿奖,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记者:看到你们用证书摆出了一个“爱心”状,这些证书是全部,还是冰山一角?

杨逸伦:爱心形的证书只放了竞赛和荣誉称号这种含金量比较高的。如果要摆,肯定还有啦。

记者:对于学霸的炼成,两人有什么经验分享。科研之路,并非那么容易,对此,都准备好了吗?

杨逸伦:学习经验就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程学习上,心有余力再去做科研竞赛、学生工作等。学习上勤总结、多思考、肯钻研,真的是不二法宝了。科研之路,我还是倾向再读博,这个还是和个人性格和能力息息相关,只要是喜欢做的事情,再难也会去坚持下去,毕竟吃的苦,都会转化成人生能力和筹码。

周昊宇:上课多认真听,课后对题目用心钻研,这都是老生常谈了。还有就是互相帮助非常重要,我们俩都有长板和短板,所以在学习时我们会互相取长补短,用自己的优势学科去帮助对方的劣势学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对于我们彼此成绩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的确,科研道路不容易,更需要自己有动力有兴趣,这样才能在艰难的道路上不那么痛苦,不那么累。互相帮助与支持,也是能让自己走下去的精神力量,弥足珍贵!

记者:能谈谈生活中彼此眼中的对方吗?

杨逸伦:闲暇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起打羽毛球、打台球、出去旅游。给我的感受是,他其实像一个小孩子,容易受委屈不高兴,也会愿意听我哄;但生活上他又很照顾我,心态上很多时候我会照顾他,互相帮助。希望,未来的路上,彼此还能继续携手相伴、共进。

周昊宇:生活中她是个爱好很广泛非常有趣的人,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会的东西也非常多,可以带着我玩,能把她的快乐传递给我,像是一道光,是自己苦恼时最大的慰藉和动力。生活上对我照顾很多,很多事情都很考虑我的感受,帮助我面对困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