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音乐会,青年师生这样探索“美育+”新形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徐乐譞
一场名为“心心廿廿”的音乐会,最近在华东师范大学俊秀楼举行。音乐会以“感恩”为主题,用歌声表达着对亲人、朋友、老师、学院、学校以及社会的感谢。这是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心节奏”合唱团用一场音乐会给出对于“美育+”探索的思考。
原来,还可以用音乐做一场“学术报告会”!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如何更好的以美育人?这次的音乐会也裹着一层“学术”的外衣。
音乐会入场时,一页“学术报告”被用心呈上——以心理学论文格式编排的音乐会节目单。“感恩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感恩的积极结果”“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总结与展望”……这些心理学研究中的常见表述,串联起整场音乐会。
各个主题下专业文献的引用更是让音乐会充满了“学术色彩”,而每首歌曲的演绎,似乎成为了“论据”,为抽象的理论作出了生动的诠释,很难让听众忘记——他们正身处的是由一群心理学学生举办的音乐会。
音乐会的高潮来自于返场曲《感恩的心(理学)》,合唱团改编了经典合唱曲目《感恩的心》,并把心理学求学之路上的酸甜苦辣写进了歌里。歌词描绘了心理学子从期待到迷茫,再到领悟与认同的心路历程,引起了现场同学的强烈共鸣。
合唱团创始人兼指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青年教师董镕告诉记者,合唱团自创立以来便着力打造“美育+”的模式,将合唱与学生培养的全方位有机结合,让合唱形式的美育融入高校育心育德和学生求智成才的全过程。
特别是让合唱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得团员们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合唱团也时常组织成员撰写心理学科普文,每年举办“心理学专业歌词改编”活动,提高团员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原来,懂得感恩可以让我感到幸福!
音乐会上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个暖心故事。合唱团员们陆续站上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更对故事中的人和事表达感谢。
姜旭婷是一名转专业到心理学的学生,初到新专业时,她面临着不被家人理解、缺少朋友、学习生活不适应等困扰,但她在台上说道,“我要感恩与‘心节奏’的相遇。在这里,我收获了快乐与友谊,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也逐渐适应了作为一名心理学子的学习生活,每次一想到这段经历,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是什么让我遇见这样的你》这首歌。”
“我感到惊喜和震撼的是,感恩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但今晚的每首歌曲都赋予了它独特的情感与含义,我没有想到当这种情绪用合唱的形式唱出来,会这么让人感动。”音乐会散场后,一位听众这样感慨。
“感恩”有着巨大的力量,不论是被别人感谢,还是感谢别人,都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音乐的力量使得这样的感受更加直观而强烈。
现场,上海市“太阳花”儿童服务中心五位来沪随迁子女成为了本场音乐会的嘉宾,他们也用精彩的表演向“心节奏”合唱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表达了感谢。
原来,“心节奏”合唱团常年为“太阳花”的来沪随迁子女开展合唱教学,同时会在暑假开展“音悦之声”社会实践项目,针对这些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音乐教学与心理治疗,开展音乐夏令营,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凭借这一项目,团队也获评了“全国大学生百强社会实践团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徐乐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