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曾滋养了他的艺术,沪上艺术名家齐聚纪念陈逸飞
2020-11-3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陈逸飞的墓碑是我写的,上面有句话‘他曾经用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这就是艺术非常重要的使命。”11月29日晚,在著名画家陈逸飞去世15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沪上名人齐聚,作家余秋雨一段动情的开场致辞,也感动了台下众多观众。当晚,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和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携手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女高音歌唱家黄英演绎加布里埃利·福雷的《d小调安魂曲》,追思这位艺术大家。

  音乐曾滋养了他的艺术创作  

陈逸飞的弟弟、画家陈逸鸣告诉记者,用一场音乐会来纪念陈逸飞,是一直以来就有的想法,“他爱音乐,爱交响乐,也曾创作过一系列音乐主题的画作。音乐,滋养了他的艺术创作。”

上世纪80年代旅居美国后,陈逸飞曾创作著名的“音乐家系列”油画。包括《长笛手》《四重奏》《竖琴师》等。画中大都是美丽的西方女性,或手持乐器,或正在演奏。他用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人物与乐器,背景大胆运用黑色,给人无穷想象。

陈逸飞爱交朋友,音乐界也有很多,生前他就经常和音乐界的朋友,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弄堂里买唱片。“他有很多音乐家朋友,音乐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的画作和电影,都充满了乐感。”陈逸鸣说。

指挥家余隆曾邀请陈逸飞在北京听音乐会。音乐会结束,陈逸飞和马友友、余隆有过一次长谈。“我们三个人一起聊艺术、聊生活,非常尽兴。”余隆儿时曾有成为画家的梦想,陈逸飞去世半年前,他们曾同乘一班飞机,陈逸飞还曾邀请余隆一起享受绘画的乐趣。

也因此,在音乐会结束时,细心的人发现,余隆指挥在全曲结束时,没有用他惯用的“手指握拳”的结束手势,而是用了一个类似合十的特别手势,纪念逝去的老友。“希望在天堂的逸飞先生,能听见今晚的音乐。”余隆说,“艺术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沪上名家齐聚追忆陈逸飞  

陈逸飞去世5周年时,家人和朋友曾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陈逸飞艺术展》,从各地借来陈逸飞58件油画作品,是自他去世后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画作最全的展览。展览上还循环播放陈逸飞拍摄的《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理发师》四部影片片段。

自此之后,已有十年没有大规模的陈逸飞画展。“现在他的画价格实在太高,藏家们都很爱惜,就算我们愿意买保险,要借来这些画也十分不易。”陈逸鸣说,加上今年疫情,原定在4月9日陈逸飞忌日举行的线下活动,也只能改到线上,“当时我组织了一个云纪念,这个效果非常好,出乎我意料。 ”

这次的音乐会,是迟来的纪念,却是另一种恰当好处的方式。除了音乐界的名家,作家余秋雨、画家周春芽、丁乙等也都来到了音乐会现场。上世纪70年代,陈逸飞先后创作油画《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作品。丁乙学生时代,陈逸飞的画作就被印成招贴画,贴在学校的画室,成为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旅美期间,陈逸飞《浔阳遗韵》《罂粟花》《夜宴》等作品诞生,还在华盛顿科克伦博物馆及威尼斯双年展举行个展,逐步在世界画坛赢得声誉。回国后,他更突破油画家的身份,拍摄电影、创办时尚杂志。

“陈逸飞是一个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大美术’理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我相信,他对整个艺术世界的影响不会因他的离开而消失。他的作品至今感动着很多人,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有那么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聚集在音乐厅。”丁乙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