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后,医学教育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张欣驰
新冠疫情是对各国医疗实力的一次大考。4.26万名支援湖北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更多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医学教育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医学院校如何携手发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海如何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第三届东方医学教育论坛暨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近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
弘扬抗疫精神,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要通过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指出,进入新时代,医科院校要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医教研水平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能力,系统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注重把弘扬抗疫精神与“三全育人”相结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
“各医学院校通过本次学术会议碰撞思维火花,基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聚焦分析其发展趋势,关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和改革举措。”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徐建光教授告诉记者。
上海正加快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在上海,在加快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各个医学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做了《公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下与未来》的报告。在报告中,她介绍了建立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开放协同机制,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作为《上海市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起草小组组长,吴凡特别从“健康中国新要求、医教协同新路径;人才培养新探索、教育改革新成果;时代之需新医科、医学教育新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当下与未来”。
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表示,在新时代,重视全科医学,强化基层卫生保健体系至关重要。在提高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方面,要科学规划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上海健康医学院构建了以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为主体、全科医学与应急防控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形成服务“大健康”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培养范式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好、有情怀、能担当”的实用性复合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张欣驰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