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贝多芬的精神力量鼓舞更多人,黄蒙拉和朋友们音乐会如期而至
2020-12-2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这个12月,正式迎来贝多芬的250周年诞辰,这也是当下古典音乐界的主题。在上海音乐界已获得广泛关注的“我们/黄蒙拉和朋友们”冬季音乐会如约而至,著名小提琴家黄蒙拉也选择了贝多芬的两部重磅作品,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为经历了不平凡的2020年的“我们”加油鼓劲。

据悉,黄蒙拉选择的两部作品,都是贝多芬为小提琴而写下的不朽名篇: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A大调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克鲁采”。

作为当时最受瞩目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贝多芬虽然不精通小提琴的演奏,但对这件乐器充满敬意,也深受当时的许多小提琴家的影响,写作了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品。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维也纳的小提琴名家弗朗茨·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不仅在篇幅上创造了同类体裁的纪录,也在乐思上兼备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情感。时隔多年,在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诠释下,作品终于获得巨大成功,并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富挑战性,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

在他的十首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中,能够在作品规制和艺术深度上和D大调协奏曲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当属第九“克鲁采”奏鸣曲了。作品题献给对贝多芬创作风格带来影响的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RudolpheKreutzer),乐曲中钢琴与小提琴的部分势均力敌,产生了强大的戏剧性和音乐张力,即便只用两件乐器,依然可以让听者心潮澎湃。尽管克鲁采本人认为作品难以理解并拒绝演奏,但有意思的是,如今人们知道这位演奏家,多半是因为贝多芬的这部作品。

作为蜚声乐坛的小提琴家、红旗“新高尚情怀人士”俱乐部成员,黄蒙拉注重创新与传承,他倾心于尝试并始终探索着小提琴上的更多可能。自2017年,他在国内首度开创了用“弦乐四重奏”替代传统的“交响乐团”来合作小提琴协奏曲的全新形式后,一种新的审美理念就此孕育而生:探索交响作品中隐含的室内乐因素,以及运用交响化的思维来演绎室内乐作品。

音乐会注重形式的新颖和一贯性,两部作品都将以小提琴独奏与弦乐协奏搭配的改编版亮相,不仅在沪上前所未闻,“克鲁采”的弦乐合奏版更是中国首演,也突出了黄蒙拉和他的好友们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

黄蒙拉表示,就如当年克鲁采无法预测这部作品的命运,我们也无法在当下去预判疫情之后的生活。然而,音乐始终拥有滋养心灵的神奇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眼前的重重困难,去坦然面对未来。本场演出将这两部颇有曲折的杰作并置,也希望借贝多芬的精神力量鼓舞更多人,义无反顾地追求梦想,表达真实的自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