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特稿|这一年,“城市隐形侠”未曾停下与病毒赛跑的脚步
2020-12-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人类与病毒的较量,是一场硬战。2020年,车来人往的中山西路上,可能多了些人会留意到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存在。

这是90后齐辰出入这里的第三个年头,三人办公室里,她的桌上放着汪星人、宠物小精灵的手办,只是今年有大半年她都没空在桌前坐一坐,她是负责采样的“冷链青年”。这是急性传染病防治科郑雅旭出入这里的第十三个年头,这一年里,她和同事有近10个月驻扎在疾控中心1号楼最高处的一个临时办公室,他们是排查感染源头的“流调”青年。

异常忙碌的一年,他们未曾停下与病毒赛跑的脚步。他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知道,守护人民健康的背后有一群“城市隐形侠”。

▎时间轴:1月中旬以后

 7X24小时应急值班,哪里需要去哪里 

“流调”青年的疫情攻坚战,从1月中旬就开始了。2月,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去市疾控中心采访“流调”青年,当时在1号楼最高层见到他们,那里是新冠肺炎现场工作组的临时办公室,到处堆着泡面纸箱、饮料纸箱。

12月重访这里,纸箱还在,只是瘪塌了而已。“因为太忙没空整理。”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党支部书记郑雅旭说。好在新办公室已准备就绪,年底前,他们将搬入新办公室。

从1月中旬开始,“流调”青年7X24小时应急值班,他们需要对疑似新冠肺炎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海量信息中发现疫情发生的特征。流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诊疗和报告情况、相关活动情况、可疑暴露史情况、实验室检测情况等。

全市联动后,区疾控中心会对疑似病例做筛查,对于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聚集性案件、流行病学史不明确案件会送到郑雅旭和同事手中。每个人都有彻夜不眠的经历。

两人一组拉着流调箱,他们就出发,最多的一次一晚上出动了六七组成员奔赴全市各处。工作日以继夜是常态,最“早”的一次,郑雅旭流调完回到单位已是清晨6点。累了和衣而睡,醒了继续奋战。除了外出流调,他们几乎“长”在了办公室里。

那时候,所有人几乎都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大年夜那天,郑雅旭回家吃了顿晚饭,带了换洗衣物便急匆匆赶回单位,晚上10点多继续开会,这样她都没觉得辛苦,只是听到儿子对别人说:“妈妈很辛苦的,她在打仗。”郑雅旭没忍住,红了眼眶。

“流调”青年个个都像“福尔摩斯”,大胆假设、细心论证,成功侦破60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

这场硬战光靠他们也不够,迎战的“援军”2月就到了。2月1日,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科的刘弘、齐辰当时作为第一批被派驻至区疾控流调队,奔赴医院对病例进行流调。后来本土病例流调压力减小,输入性病例增多,齐辰又被派驻浦东疾控做输入病例流调,参与流行病学调查、密接接触者的追踪、病人样本的运送、隔离点的管理等多项工作。从最初紧张万分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到后来能在朋友圈调侃自己已经是个合格的“小砖块”——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一年齐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时间轴:6月以后

 进出冷库采样的“大白”,有定制版睫毛膏 

6月,齐辰所在的食品安全科突然被“顶”到了第一线。6月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现了本土病例后,上海也需对冷库、农贸市场、大型商超的相关食品以及所处环境进行采样检测。

群里一喊,全科的人立即出动,紧急前往全市水产市场、大超市等采样切片三文鱼。那天穿上蓝色隔离衣的齐辰先后跑了2家大超市、1家农贸市场,对现场食品、食品外包装、纸箱、柜台、下水道等进行采样,也对相关人员的手、围裙、鞋子、手套进行采样。

迎战后,科室有了口号:天天有采样,周周有重点,月月全覆盖。他们采取轮班制,每人平均一周出发2-3次,两三人为一组,一人做记录,其余现场采样。从夏天到冬天,他们是一群出入冷库的“大白”。尤其在炎炎夏日,外面是38℃的艳阳天,冷库里是-18℃的冰冷世界,还有鼓风机呼呼吹着强劲的风,而他们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穿着借来的羽绒服,腿脚却扛不住这样的低温,有一次,进冷库的“大白”借来包装食品的保鲜膜将腿脚扎扎实实缠了一圈来御寒。有经验后,“大白”用铅笔代替水笔在冷库里记录数据,因为笔墨会冻住。冷链查验还给齐辰带来了“定制版”白色睫毛膏——长长的睫毛结了一层白莹莹的霜。

截至12月13日,他们的检测覆盖本市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电商等1854家单位,累计完成的样本采集超过15万件,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均为新冠病毒核酸阴性。

夏天对“流调”青年来说,任务量和工作强度相比高峰时期已经缓和很多。可这时并不是他们休息喘息的时间,很多常规工作等着他们。

除了“破案”,他们还要执笔疫情分析和撰写方案。郑雅旭参与了所有《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1-6版)》的制定。科室还发挥国内领先的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的优势,开展腹泻病综合监测,发热伴皮疹、出血和脑膜炎监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这三大监测,撰写了28期专项舆情监测,包括了埃博拉、寨卡、黄热病等重点传染病,撰写了41期疫情报告分析,写了10期专项风险评估。

此外,他们开展了常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输入性传染病的培训,累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线上线下培训7次,覆盖8000人次。为强化市区两级疾控人员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处置能力,一场全市基孔肯雅热防控演练还在7月举行。

时间轴:11月以后

 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后,“流调”青年再出发 

一整年都紧绷神经与病毒赛跑,没想到硬仗又突然而至——11月8日,51岁的王某某因发热、鼻塞、乏力等症状,独自骑电动自行车至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入院体温37.5℃,肺CT显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该病例当晚按规范流程留置该院发热门诊隔离观察。

突然出现了本土病例,让病例所居住的浦东新区祝桥镇江镇营前村和工作的浦东机场西区航司货运站成为了全城关注的焦点。

哪里有风险,疾控人去哪里。市疾控中心紧急抽调了一支20人的队伍,11月9日周一8:30接到出发通知,郑雅旭带着队伍就直奔浦东疾控中心指挥部,开始了现场流调。分组后,一部人开始电话联系相关人员,一下午就完成了所有密接的流调工作。

第二日为了落实机场情况,郑雅旭又带队赶赴浦东机场,查资料、看监控视频、了解机场货运情况、环境采样,忙碌一整天,郑雅旭披星戴月深夜11点才回到单位,并连夜将机场调查情况撰写了专报。

第三日,郑雅旭又去了祝桥镇镇政府,指导如何做好营前村的人员排查。72小时内,她前往了所有和确诊病例相关的地方,次日凌晨1点多才写完相关情况。

一年来,为全方位落实疫情防控,急性传染病防治科成立了流调接报组,出动流调超过4000人次,还成立密接管理组、学校防控组、病例随访组、血清筛查组等,多项工作齐头并进。

食品安全科在进行冷链采样的同时,常规工作并未松懈。检测食品安全,一般年初就会定下购买食品的类别和地点,然后模拟消费者去现场将食品买回,通过打成匀浆、上机检测等不同方式来检测食品是否含有重金属、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或有微生物污染物。

一组数据能看出食品安全科这一年的忙碌: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全年共完成1.5万余件样品,近20万项次检测,较去年增加22.98%;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全年共完成6600多件样品,较去年增加8.42%;食源性疾病监测点医院进一步扩大到385家。

如今一年快结束了,齐辰不仅没有双休日的概念,调休单也已积攒了一长条,十多天没空兑换。一年来常常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是一次紧急出动,凌晨两三点归来也是常态。

原本结束上半年工作后,齐辰给自己列了一个“要做的n件事”List,其中包括新学一门外语,能在做流调时发挥更多作用。未曾想一忙忙了一整年,现在List里只有“吃一顿火锅”的计划完成了。“希望明年能继续增进专业能力,站好自己的一班岗,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在努力工作中找寻个人价值,在工作之余多学点技能,毕竟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时间轴:明年

 “十四五”中提“坚持预防为主”,更有责任感 

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系统中长期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都说“上医治未病”,但名声最响、受人关注的大多是治已病。曾经,齐辰很苦恼,自己明明做了很多事,身边却鲜有人知道疾控的作用,常以为疾控中心是医院,或是打疫苗的。而参与了今年的疫情战役,让她对自己的行业价值有了新认识,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群“城市隐形侠”的存在,所做的事被他人看到、认可,增加的是职业认同感。

经历过2008年手足口病、2009甲型H1N1流感、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入境人员排查的郑雅旭已是疾控“老兵”,经历了今年疫情“大考”,她也同样欣慰很多人开始了解疾控中心的作用,他们的努力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这一次,她们还发现,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第三十条“构建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提到: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成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如此单独提出“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实属不易,让疾控人有了参与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们觉得,“十四五”规划必定能带动行业发展,行业发展也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齐辰很荣幸自己是公共卫生行业的一员,这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她有信心,上海能建成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我也会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勇于担当,直面挑战,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光芒。”

新发传染病很难及时发现,但郑雅旭看到了科技助力疫情防控的力量。今年上海建成了国内首个省级发热病人在线实时监测网络,覆盖全部320家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至今累计采集发热病例个案超过48万条,监测网络还对接市政府“一网统管”,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说起以前数据汇总,郑雅旭表示是通过电子表格的形式,覆盖面和准确性都赶不上在线实时的监测网络,“有了这个监测网络,平时可以对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研判,应急情况下可排查可疑病例,并通过这个平台及时报送。”

下一步更应该提高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的效率,提升综合监测的能力。“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最高目标都是围绕人民健康、公共卫生安全,作为疾控人,更应该做好新发传染病的早期监测预警,利用好信息化,靠数据‘说话’,用科技助力防疫。”

不久前,总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正式开工了,这让疾控人充满期待。他们期待花开疫散终有时,也将继续努力为城市守牢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大坝”,为人民健康“筑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