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智:5年时间从技术员成长为总工,这位“三河博士”不寻常
2020-12-21 青年

宋文智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这座城市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上海青年正在成为砥砺奋进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为选树青年典型,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为指导单位,青年报社策划主办的上海一线青年新榜样推选展示活动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现新时代奋斗在一线岗位的青年人物有作为、敢担当的榜样精神,引导更多同龄人从中领悟和学习。

今天我们所展示的人物是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总工程师宋文智。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因本、硕、博均毕业于河海大学,宋文智被称为“三河博士”,现任上海二十冶华东分公司总工程师,也是上海二十冶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技术分中心主任。而在五年前,他还仅仅是一位技术员。

博士甘当技术员

生于1987年的宋文智2015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公司有规定,所有新员工都必须先到一线工作。就这样,这位一直和书本打交道的博士从“象牙塔”中一走出,就来到了工地上,成为了一名普通技术员。

在学校做的都是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差别很大,宋文智刚到工地上就碰到不少难处。“不会,我就学,一切从头来!”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问题,宋文智对照着规范一点点学。

“公司有传帮带的文化氛围,只要请教都会倾囊而授。”宋文智也在动脑筋,要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现场实践尽量结合。当时一个项目要拆基坑内支撑,施工经理交给宋文智一个任务,计算安全系数。他加了一晚上班最后计算出结果,交出去后心里有点忐忑,直到最后经理告诉他实际结果和计算结果一样,基坑安全,没有问题。这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了信心。

“叠被子”也能成为创新灵感

在现场项目上磨练的这半年让宋文智始终难忘,“主动学习”也成为他之后一直坚持的。在参加工作的近2000个日日夜夜里,宋文智靠学习和传承迅速成长,靠创新和开拓打破常规,5年时间,从纸上谈兵的博士研究生成长为运筹帷幄的高级工程师。

2019年,宋文智被评为全国首届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上海二十冶科技模范。以他为带头人的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技术分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已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

生活中的小事都可能引发他创新的灵感。他的一项发明就来源于“叠被子”。2017年,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他在单位加班,叮嘱妻子别忘了把家里的被子晒出去。“放心吧,都晒过叠好放起来了。”妻子的一句话,给了他灵感。

宋文智由此发明出“可折叠组装式钢网箱”,将箱体运输和存放体积减小90%,可实现“60秒组装”,这一妙手偶得的创新举措使分公司受到业主和社会的称赞。

感谢上海给予的平台和机会

如今,作为分公司总工程师的宋文智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技术带头人,也是技术传承者。年纪不大的他,在很多同事心里都是靠谱的“老法师”了,这也缘于他爱钻研的性格。

宋文智上班不久就发现,分公司的技术体系还不健全,技术人员对科技创新工作知之甚少、一点头绪也没有。他从“加计扣除”入手,初期从课题申报、研发、总结都是自己一个人干,一年十几个课题,自己先钻研吃透,再把技术资料的编制要点反复讲给项目部的技术人员听。等大家有了一定基础后,他再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地把科技创新的“诀窍”灌输给每一位技术人员。就这样,一支规模达到60-80人的分公司技术团队逐步被培养起来,公司技术体系更为健全,技术队伍也更年轻化。得益于宋文智“传帮带”的举措,分公司涌现出一批批技术人才。

“一个人突出,不算好带头人。”宋文智说,荣誉是大家取得的,也离不开公司、上海这座城市所给予的机会和平台。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