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航天“大牛”云集申城,智能空天创新大赛决战上海
2020-12-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可以在天上飞、水上开、地上走的无人机,可以任意组合多功能火星探测机器人……这些都是来自大学生的作品,并且还做出了样机。

昨天,全国各大航空航天特色高校决战上海,以“智绘空天 赋能未来”为主题的第一届“砺剑杯”智能空天创新大赛在上海航天城落下帷幕。

最终,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人澍团队的“快速变体垂直起降变速器”获得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海军研究院徐鑫团队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技术”获得一等奖。

由上海宇航学会、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主办的本次大赛包括智能技术与应用、体系设计与集群技术、新概念飞行器设计三个方向。今年8月5日启动报名后,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和踊跃参与,热度持续攀升,共收到近百余项创新作品。

面对新概念飞行器设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昊泽团队带来的“灵戟”无级变姿飞行器,具备垂直起降、水平悬停、竖直悬停、倒立悬停、倾斜悬停、定点变姿态、定姿态平移、高速急停等多种飞行模式,可实现360度全俯仰姿态角与60度滚转姿态角无级变姿;哈尔滨工程大学李昊天团队带来的小型双形态共轴双桨无人机系统,在相同的尺寸约束下飞行效率更高、有效载荷更大、静音性能较强,相较于传统的多旋翼无人机,这种设计能有效减少能量损耗。此外,体系设计组和智能博弈组中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绝佳创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文宗团队的“复杂拒止环境下的集群跨域使用技术研究”等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一学生梁帅的作品“大载重多旋翼无人机设计与开发”获得了三等奖。普通的无人机只有20公斤重,他研发的无人机有80公斤。“这其实是我的本科毕业设计,跟交大航模队、学生创新中心和我们学院三方一起完成。”梁帅介绍说,大载重无人机可用于智能物流、载人飞行、消防救火等。

来自山西的小梁,从小喜欢动手制作,高中时遇到了好老师,让他喜欢上了机器人,那时,条件好的地方机器人都是用碳纤维做的,他为了省钱,用山西槐木制作机器人。本科进了上海交大后,他原本想进机器人社团,结果遇到高中师兄在航模队,就进了航模队。“感谢我高中时的王平老师,本科时的吴俊琦老师,研究生时的张执南老师,是他们一路引导我走上了科研之路。”小梁说。

“我们给获奖选手颁发了丰厚的奖金,获奖作品还能优先入选我们航天八院的基金项目进行孵化,他们毕业后还可以获得我们所的‘面试直通卡’,作为航天优先选拔人才,直接参加我们所的最后一轮面试。”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波兰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次大赛更好地架起了各大高校和航天之间的桥梁,推动航天领域新构想的孵化,新技术的转化,优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上海市宇航协会秘书长徐钫表示,本届大赛所呈现的作品广泛,涵盖智能飞行器、仿生飞行机器人、无级变姿飞行器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智绘空天、赋能未来”的发展前景。未来学会将继续与航天企业深度合作,为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储备高层次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