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去看呼吸科门急诊的小患儿却少了!除了戴口罩,专家还提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往年,一进入秋冬季,沪上各大医院儿科门急诊都会座无虚席,咳嗽声此起彼伏,医院往往需要启动应急机制。然而今年,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流感及其它病毒似乎变“温柔”了。今天,记者走访沪上各大医院时发现,自进入秋冬季以来,呼吸道、肠胃道疾病虽有抬头趋势,但和往年同期同比,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却明显下降。对此,专家表示,这和市民防护意识增强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佩戴口罩、流感疫苗接种普及率显著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儿科门急诊变“温柔”了
冬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今天,记者在多家儿科医院的输液大厅和急诊科看到,和以往“水泄不通”的情形相比,输液病人和等候患儿相对较少。进入12月份以来,气温变化较大,鼻塞、咳嗽、气喘类的呼吸道疾病和肠胃道疾病稍有上升趋势,但患儿的就诊量仍比往年同期大幅下降。
“不要紧,只是普通感冒。”今天下午,在儿科医院门诊大厅内,妈妈黄女士正带着五岁的儿子前来就诊。和往常哭闹声此起彼伏的情形大有不同,尽管也有不少人排着队,但显然安静有序多了。“去年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流感就诊高峰期,医院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有时候要等上四五个小时。”黄女士告诉记者。
同样,在第九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就诊非常有序。“今年流感发病少,就诊的病人也相对少了。”门诊一名护士告诉记者,从这两天的就诊情况来看,有发烧、呕吐、咳嗽等症状的病人虽然还有,但就诊量较往年同期下降了不少,患者排队等待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记者了解到,去年同期,沪上儿科医院均已经迎来了就诊高峰。其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日均门诊量最高达8600余人次/天,最高峰达9700余人次/天。患儿主要以甲流、乙流、轮状病毒肠炎、过敏性鼻炎为主,呼吸科、消化科等专科的患儿增长最多;同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量最高达到6500人次,主要是内科有增量;上海市儿童医院单日门急诊量㛑突破9000人次大关……但是今年,在各大儿科医院,因为呼吸道疾病前来就诊的患儿就诊量大多下降三成左右。
佩戴口罩起“大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前来就诊的患儿或是家长,基本全程佩戴着口罩。
“儿科呼吸道门急诊量下降了,很大原因是今年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人们的防护意识提升了,集聚减少了。另外,市民接种流感疫苗意识也提升了,特别是老人和小孩。” 上海仁爱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范亚可告诉记者,普通市民接种流感疫苗的自觉性比往年明显提升,这对预防流感起到了有效的预防效果。
疫情发生以后,“戴口罩、勤洗手”已经逐渐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现在,孩子们到公共场所或去医院就诊,大多是戴口罩的,交叉感染机率减少了,病源自然少了。” 范亚可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佩戴口罩,不仅是防控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也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当然,除了佩戴口罩,还要尽量减少外出,少去人群集聚处,适度运动提高免疫力。”
不过,专家提醒,最近天气变化快,还要谨防冷空气来一波“返潮”。在秋冬季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一刻都不能松懈,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注意呼吸道礼仪,要成为常态。尤其是进入电梯等密闭空间的时候,一定要戴好口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主动隔离,减少与家庭成员和同事等近距离接触,避免传染他人。
>>>链接
儿童应该接种新冠疫苗吗?
儿童要不要接种新冠疫苗?接种了疫苗后,是否还需要佩戴口罩?眼下,这些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
在疫苗部署初期,儿童不会成为疫苗的优先人群,但随着疫苗可用性的提高,儿童很可能有资格参加。目前主要的疫苗临床试验集中在招募成年人,随着他们的扩大,将儿童纳入疫苗临床试验将产生可应用于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疫苗问世后,是否仍需要佩带口罩并保持物理距离?对此,专家表示,仍然需要戴口罩,并与人保持距离,直到大部分人都接种了疫苗且明确疫苗可以提供长期保护。一开始将不会有足够的疫苗,来给每个想要该疫苗的人接种疫苗,并且该病毒仍会继续传播。如果疫苗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减少传播,且效力能持续多年,那么很可能将会达到群体保护的状态,那时大家将不再需要佩带口罩或保持社交距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