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城市|温暖的地铁车厢外,有他们在寒风中的坚守
2020-12-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

寒风刺骨,扑面而来,这样的天气下,要在高架露天站台站一个小时;夜晚低温,冰冻入骨,要沿着漫长冰冷的铁轨一段段检视。上海地铁的白天黑夜,都有他们的守护,再极端的天气,也不例外。

 四面通风的站台一站就是1小时 

又是一个零下极寒日,在中山公园地铁站看到徐俊时,他正“全副武装”,包得严严实实的,在3、4号线的站台上站得笔直。每一趟车辆进站,他都必须站在专岗上迎接。

这里是上海地铁最特别的一个站台,不仅是3线换乘、人流巨大的枢纽站,而且是一个最“彻底”的高架露天站台——位于长宁路凯旋路的十字路口正中心,站台完全没有遮蔽,是真正的四面通风。

在站台上站了几分钟,记者的手就已经冻得冰冷,脚下也开始冒寒气。周围候车的行人也被大风吹得紧紧缩着身体,不停地跺脚取暖,车子一来,忙不迭地钻进了温暖的车厢。而徐俊只能看着车子呼啸而过,在站台上一站就是1个小时。

“习惯了。”他笑着说。徐俊是80后,在中山公园站做站务员已经有六七年了。“平时我们一般一个半小时换一次岗,像这种极寒天,缩短到了1个小时。”一个小时下来,身上就已经凉透。“所以上岗前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特效全都打开,都加持上去。”

单位已经很贴心,每年都会准备好暖宝宝,今年还增加了可以贴在脚上的脚贴。“站着不动的时候,脚特别容易冷,有了暖贴就好很多了。”每次上岗前,他都会在背后贴一张,脚上贴两张,近1.8米的大个子,他说自己脂肪厚,更耐寒。“我们这边妖风太大,不是我这样的吨位,还压不住。”他笑着说。

白班从早上7:30到晚上7:30,一个小时换一次岗,还要在站台巡视。夜班接岗后,站岗到列车停运,还要继续巡视。“这两天突然降温,我们在站台上巡视的次数比之前还增加了。”中山公园站值班站长贺琦辉告诉记者。

以前是每一个小时巡一次,现在增加到了每半小时一次。“担心晚上会有冰冻,我们是高架站,像屏蔽门这种设施设备上容易结冰,影响运营。就算停运了也不能一直关着,而是每半小时都要开关门一次。”贺琦辉说,这两天每天早晚,都要在各个出入口卷帘门进行巡视,看有没有结冰,如果结冰就要在出入口撒上工业盐防滑。

“天热顶着太阳,天冷冒着寒风,下雨下雪就算穿了雨衣也趟不住。我们的站务员真的很辛苦,像这种极寒天,我们也会增加换岗频次,站长也会顶上去帮忙。”贺琦辉说。尽管如此,每次遇到乘客的询问,他们还是非常耐心地给予解答,风吹雨打中目送车来车往。

“去年台风暴雨天曾经有一位乘客在车厢里递出纸巾给我们的站务员小哥哥,上了热搜,这种小小的温暖,对我们所有的地铁工作人员都是一种鼓励,心怀暖意,才能更好地为乘客服务。” 贺琦辉说。

 24小时的巡检做默默的城市“守夜人” 

站务员的辛苦乘客能够看在眼里,而在地铁安全运营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守夜人”。生于1992年的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工务分公司监护监测部工程师的王亦舟就是其中之一。

这几天的寒潮天,夜里的温度都接近零下10℃,他和同事们要在地铁运营结束后进行巡检。“我主要是洞口段土建专业巡查,对洞口结构的状态、病害情况及泵房排水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第二天的运营安全。” 4公里的巡检路程,他打着手电筒,在深夜里一点点地仔细观察。

像这样的超强寒潮天气,对于地铁维护就是一场“大考”。王亦舟告诉记者,寒潮对于轨道影响很大,钢轨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冬天钢轨收缩后会聚集极大的应力,如果养护不当则有可能发生伤损甚至断轨,钢轨表面结冰也会对列车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道岔等关键设施设备容易因为低温冰冻而产生故障。

桥梁专业的声屏障也是寒潮期间的主要关注对象,受到极寒天气影响,部分零部件的固定可能会失效造成侵限等安全隐患,在桥梁底部的滴水线由于雨雪等因素影响可能会产生冰棱的情况,危及到地面行人及车辆的安全。

而对于土建专业而言,地下及地面交界处的洞口是重中之重,地面快速降温,隧道内降温幅度并没有如此迅速,这样迅速的温差变化易导致结构出现病害,出现突发渗漏水甚至涌水的情况。

“出现任何一个纰漏,都有可能造成地铁停运,影响市民出行。”又逢元旦假日,突然的降温,王亦舟工作5年以来,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严峻的情况。从12月29日起,公司上下都进入了临战状态,像王亦舟这样的技术骨干更是开始了24小时值守模式。“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确保线路状态的绝对安全,为上海地铁的可靠运行保驾护航,也是我们的职责。”他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