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让人惊叹!故宫和上海民族乐团打造的《紫禁城》震撼首演
2020-12-3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故宫文创,已是深入人心,而他们的大文创概念,甚至已经延伸到了文化院团的大型演出层面。12月30日晚,作为上海大剧院年终“一中一西”两大新年音乐会之一的“中式”新年音乐会,同时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收官活动,由故宫博物院支持的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民族音乐和紫禁城的文化调性高度契合。”特意来沪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表示,“600年不过是历史一瞬,我们站在600年历史长河面前却很渺小。《紫禁城》的团队很年轻,90后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位600岁的老人,又是怎么用音乐展现、能产生什么样的共鸣,这是我们特别想看到的。”

 古老编钟敲响华夏礼乐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不少纪念活动,而这台音乐会,堪称收官大作。当古老的编钟声音在舞台上敲响,华夏礼乐和宫廷特有的岁月感,就扑面而来。

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力图通过当代民族之声挖掘展现紫禁城的独特魅力,开启一场关于中华文化内涵与精神之美的巡礼,表达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敬意和美好祝愿。

音乐会由五个篇章组成。第一篇章《东方奇迹》,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的音响全景式呈现紫禁城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第二篇章《中华礼典》,古老的编钟扣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华夏礼乐和文明的庄严与典雅翩然而至。第三篇章《卉木拾音》,弹拨乐与乐队表达木结构建筑灵动与精巧,以此赞美大国工匠精神和和谐之美。第四篇章《风雨沧桑》,管子与乐队的音乐语言回望历史,讲述紫禁城的岁月沉浮,印射中华历史的风雨沧桑。音乐会最后第五篇章民族管弦乐与合唱《文明之光》中推向高潮,恢宏的乐队音响和人声合唱震撼人心,帝王的紫禁城,如今已成为人民的紫禁城,并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缩影,仿佛文明之光穿越历史的尘烟依然温暖而耀眼!

每一篇章之间依次分别插入幕间曲《春》《夏》《秋》《冬》。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银杏,冬有雪。音乐会将以四季轮转的方式诠释紫禁城季节之美和生命张力。

“我们两年前就有了为紫禁城打造一部原创民族音乐作品的想法,因为紫禁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结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优秀符号,而当代故宫又是那么充满创意和魅力,展现出的是古老中华的青春活力。有机会用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乐器来创作一部音乐史诗让我们感到荣幸和自豪,也是当代民族音乐人的一种责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告诉记者。

而90后作曲家李博禅在阐释创作理念时,则说:“在我眼里,紫禁城首先是一个心中的小家,同时它又是中国的大家、是世界的大家。所以我把目光从小放到大,希望把帝王的紫禁城变成人民的紫禁城、再变成全人类的紫禁城这样一个过程展现出来。”

 故宫和民乐团一拍即合 

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并没有直白地运用紫禁城的实景图片,而是提炼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并加以艺术化的处理。演出当晚,音乐会通过腾讯艺术直播,收获了30万人次的点击观看,大家都在惊叹舞台和音乐的完美融合。这场音乐会亦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

抽象的宫殿屋顶装置,通过不同的排列和调度,既可以呈现层峦叠嶂的气势恢宏,也可以营造古楼明月的宁静致远;“金水桥”由舞台延向观众席,仿佛只等你往前几步便能进入紫禁城的世界……

“90后对传统文化的爱特别直接,但是又不俗气。”第一次看到舞美设计时,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便忍不住感慨,“他们没有程式化的东西,对多媒体的运用其实非常节省,也比较抽象,但是成功地让静态的建筑和动态的音乐结合,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很高级。”

这样的理念,也让特意赶来看首演效果的故宫博物院非常满意。

“民族音乐和紫禁城的建筑、文物一样,滋养生长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在文化调性上是高度契合的。用民族音乐的语言来展现紫禁城建筑的美以及传统文化的美,是一个新的尝试,又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想法。我们是互相选择的一个结果。”王跃工回忆,当罗小慈带队赴京阐述初步的想法时,他们便拍手叫好,决定将《紫禁城》音乐会纳入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活动,成为重头戏之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