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拉弹唱皆是书
2021-01-03 生活

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图书馆区域。本文受访者供图

一家书店,面对黄浦江,有14米挑高的大玻璃窗。你坐在窗里看书,看江两岸的风景。路边走过的人,也看这面大大的玻璃墙,看见玻璃窗里正在看书喝咖啡的你。这样的书店,成为网红理所当然。就是这样一家书店,居然说它的理念是“不止于书”,解读一下,是不是不想专心于书?不愿一心卖书?活动、戏剧、讲座、虚拟展览……好像,确实不仅仅是书。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江南“生活”  

记者去采访时恰逢建投书局正在举办“江南生活节”。推开书局的玻璃门,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跟网上流传的照片完全不一样。一楼的空间非但不通透,几乎可以用逼仄来形容。迎门一条窄窄的通道,两边的书籍随手即可拿起。正对着门的楼梯口,挂着几只彩绘的灯笼,山清水绿,烟雨蒙蒙。灯笼下的楼梯,像是江南人家私宅,弯曲狭窄。转过楼梯,眼前赫然敞亮,挑高的楼梯间,三面都是高耸的书架,书香扑面而来。

除了书,这儿还有些别的。在一堆安静的图书中,有各种棋类的对弈游戏,有民间益智玩具挑战,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可以玩得不亦乐乎。当然,上海式生活是一定有的内容,比如海派咖啡,看着书品着咖啡本来就是非常上海的生活方式;又比如,江南的服装史、上海女人的旗袍,那是江南生活节绕不过去的话题。当然,也有高大上的讲座,比如讲讲江南保留很多的古言古语,比如江南独特的传统建筑等等。

在书香缭绕的书店,体验上海的生活文化,听大师讲关于上海的掌故轶事,放眼看出去,连天的玻璃幕墙外,是黄浦江的江水,浦东的新城。

建投书局的夜景。

其实,“江南生活节”只是建投书局“不务正业”的一次表达,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夜,他们就利用自己的场地优势,在虹口区委宣传部的特别支持下,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举办了《潮·北外滩》书店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在恍如宫殿的传记图书馆、艺术长廊等区域,演员与观众无距离接触,演绎曾经作为“睁眼看世界”启航之地的北外滩往事。罗素、爱因斯坦、卓别林、萧伯纳、泰戈尔……当这些曾先后在北外滩登陆的大师或其作品在书店“复活”,历史不再是陈年旧章中的静态故事,而是从满架的书籍中漫出,以具体的人物为载体,带领观众穿越回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

那么多“不务正业”的尝试,只为了一件事:书。通过活动,将书局图书的内容进行解析,融入到现场的活动中去,比如从书店出发·城市微旅行、书局有戏、邂逅咖啡沙龙……通过多元和创新的文化项目挖掘和讲述北外滩的故事形成北外滩文艺史,呼应建投书局的传记书店定位。

  “采访”加缪  

这是一家时尚的书店。像大多数新新书店一样,休闲生活已经成为书店的重要的经营组成。北外滩江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真材实料的建筑设计和装修,使这里成为很多有文化层次、懂得生活享受的读者的不二选择。找一个有空的时间,或独自一人,或约三二好友,翻翻书,喝喝咖啡,偶尔聊上几句,一两个小时的休闲,足够融化一周的工作压力。

作为时尚的书店,一个能覆盖自己粉丝群的微信公众号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这个微信公众号却有些出乎意料,泰戈尔、丰子恺、易卜生……中文系学生熟悉的名字都一一出现在其中,每一篇文章下,都标注“原创”。

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咖啡馆区域。

今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线下书店被迫停业。但书局的小伙伴们却没有放假,一篇以《鼠疫》作者加缪为主题的人物特刊上线。文章末尾,出现了一段对加缪的“采访”文字:

——书局君:“加缪先生,您好哇。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大家重新阅读您的作品,您是怎样看待这些天的文艺灾难的?”

——加缪:“您好。一个人能在灾难和生活赌博中所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书局君:“您对这样的境况有过抱怨吗?”

——加缪:“我所经历的贫穷从未教会我怨恨,相反,它教会了我某种忠诚和无言的坚韧。如果有一天我忘了这些,只能怪我自己或我的缺点,而不能怪我生于斯的世界。”

——书局君:“您有过绝望的时刻吗?”

——加缪:“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不会爱生活。我对生活的全部的爱就在此:一种对于可能逃避我的东西的悄然的激情,一种在火焰之下的苦味。”

…………

采访是虚构的,但加缪的“回答”是真实的,所有的回答,都出自加缪的作品。也就是说,书局的小伙伴们熟读了加缪,理解了加缪,然后,让加缪通过微信平台,和他们的读者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很多人只知道大学图书馆的老师很厉害,常年泡在书里,随便一说就是经典。建投书局的小伙伴们也很厉害,不光会卖书,也读书,读到了专家的水准。

建投书局江南生活节-自得琴社琴箫雅集(宋代装束)。

 “虚拟”阅读  

疫情暴发的时候,书局的小伙伴们正在跟远在东莞的某房地产商洽谈意向,房地产商委托书局为他们筹划和主持全年的业主亲子阅读活动。

特殊的背景,使得现场聚集式活动形式无法持续。书局的小伙伴们跟对方提出:可以先将活动放到线上,以直播和小程序打卡的活动形式来开展这场阅读。客户也正为疫情伤透脑筋,书局的提议给了他们一个非常好的启发。一场不聚集的、“虚拟”的读书活动开始了。

书局的小伙伴们首先开列了书单。从阅读的兴趣出发,推出“阅读亲子装”概念,专门设计了家长和孩子共读的作家——一本浅显一点的是孩子读的,一本略深点的是家长读的。通过读同一个作家的书,让孩子和家长保持一致的交流方向。他们跟东莞当地的图书馆建立联系,依托强大的电子书资源库,确保参与活动的业主都能读到自己心仪的图书。为了刺激读者每天阅读的积极性,他们还在线上设计了每天打卡的互动环节。至于名人导读、大师讲座、城市行走、绘本接龙……各种辅导阅读的方式让大半年的活动精彩纷呈。

活动接近尾声,成果展将如何进行呢?小伙伴们灵机一动,我们做一个线上虚拟展览吧。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完成了网上展览的设计和“布展”,整个亲子阅读活动成果,通过“展览”一一呈现,家长和孩子们的阅读成果“挂”上了展板,发到专门建设的业主亲子阅读群里,反响很好。

书店沉浸式戏剧剧照(卓别林与萧伯纳笔下的卖花女)。

线上阅读活动只是他们诸多线上活动的一个。建投书局团队多是90后和85后,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很高。公众号、直播等都在他们的探索范围之内。年初的疫情,导致书店关门,小伙伴们就通过直播,保持书局的曝光,推介新书。

从前未接触过硬件、软件的“技术小白”们硬是被逼得去鼓捣直播设备,去学习小程序,去学会3D图片的制作技巧。通过这些手段,每周将他们自己的读书见解分享给读者。现在,建投书局每场线上活动的参与人数都很高。

办微信公众号、办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很多文化单位都在做,而建投书局的小伙伴们却把它们做成了自己的独家产品。奥妙只有一个:书。

他们出版图书,传记出版已经成为了建投书局的重磅产品;他们上演戏剧,以沉浸式戏剧的方式让读者体验人物和作品的内涵;他们举办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有丰厚的图书内容支撑;他们创办线上平台,全部内容都是经典名篇。

真正是应了这么句网络流行语: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愿意为理想这么努力。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