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锈带”变身“秀带”,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21-01-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工业“锈带”变身工业“秀带”,是如何做到的?在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品·筑”建筑评论论坛活动上,这些被分享的工业园区“复兴”案例揭晓了答案。

  老钢铁厂变成了钢铁文化会博中心  

规划行业喜欢把工业用地用棕色来表示。如何让棕色用地通过修缮、景观营造变成新的活力中心,成为一片焕发新的生命力的绿色土地?论坛所举办的地点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就是最好的案例。

上海不锈高炉区域是原上海第一钢铁厂厂址,如今成为了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在这里可以打卡老工业“炉台”,也可以通过声光电技术了解钢铁文化。

据宝地资产副总裁、规划策划发展部总经理徐方明介绍,“金色炉台”是原来上钢一厂的2500立方高炉,毛主席曾经亲临过。从今年春天正式启动改造,通过对高炉区域的改造和周边风貌保留保护,成为了如今会博中心的“金色炉台”,共经历了208天。“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一些工业设备,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空间分割,把文脉留下来。”

而在会博中心对面,中国钢铁博物园数字技术体验中心正在建造中。原有的煤气罐,将原地保留重建并打造成博物馆,和会博中心一起构成一园多馆,实现钢铁文化的集中展示。煤气柜内部空间将进行重塑,引入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手段,满足数字化体验的功能需求,使博物馆有别于传统的一些博物馆,变得更有吸引力,具有打卡性,吸引年轻人,让更多参观者知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甚至希望未来能够把过去运输原料的通道,转化为今后从钢铁博物馆进入会博中心的人行通道。周边还有很多过去生产用的铁路公路运输线、既有的工业生产设施。未来,这将是一个有浓浓工业风、历史风的场景,实现以文博为主的功能定位。”徐方明说。

在他看来,工业用地也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改造,一些地段靠近城市的区域可以做偏城市化的开发。另一些靠近厂区的则要实现从钢铁制造转型成能产生更强生态圈协同效应的产业,为城区发展腾出必要的空间。让新的产业替代相对落后的、相对散乱的产业。

  老园区改造后吸引人才平均年龄下降20岁  

从工业“锈带”变身为“秀带”,可以带动产业的转型发展,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集聚。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理事长何增强表示,在空间导入合适的内容,让空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空间才能更具价值。2006年,他开发了1933老场坊,在一个百年的工业建筑顶上做了一个全世界最好的产品秀场,救活了1933。

“在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产业的导入,这和物理改造同样重要。一个有灵魂的内容,就能够重启一座建筑。”他告诉记者,当给空间植入好的内容,同时也能吸引优秀人才聚集。

他7年前所改造的中成智谷项目,一样的建筑体量,从一年150万的产值,到去年达到了150亿的产值;原来园区只有200人,现在是7000人;原来园区的员工平均年龄45-55岁,现在是25-28岁;原来污染严重,现在成为白领下班后遛弯的后花园。

“比如我们在空间的重构上,保留了1公里的铁路,打造会呼吸的城。把大的厂房像面包一样,一段一段切下来,改造成独栋庭院,形成差异化的格子间。强调可呼吸,会生长,实现低密度,与自然拥抱的生态环境。打造开放园区,没有围墙。白天是办公区,傍晚是后花园,周末成为旅游地。”

徐方明也介绍说,位于杨浦区的互联宝地产业园,是利用原上钢二厂进行改造的项目。运行一年多时间,整个园区的规模已达到十万方的体量,入住企业多达67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形成了人工智能、电竞、互联网+平台为主导产业的布局。

论坛上,宝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静也透露,随着宝山融入到上海主城区范畴以后,宝山正从一个独立的重工业区慢慢向城市转型。“宝山有很多工业遗存,像今天会博中心所在的炉台,就是曾经毛主席到过的地方,当听到金色炉台这首歌,大家都非常激动。所以面对大量的工业存量,我们需要为上海近代的工业历史留一些遗存。它不是一张白纸上画画,也不是单一功能的,需要克服实际操作中的难题,需要各方统一思想、协调步伐。”她介绍说,目前吴淞工业区就将遵循这样的原则,“里面的建筑一定是新旧对话的,有历史感的,相互对比,又相互协调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