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爷爷”成网红UP主,用热点新闻讲专业知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新中国的同龄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因在B站开设“山哥话财务”栏目而走红,他也被一些“小粉丝”亲热地唤为“教授爷爷”。这位已在现实生活中“晋升”为外公的UP主,能把“爷青回”“凡尔赛”等青年爱用的热门词汇恰如其分地引入现实热点案例,并在每一期里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剖析生活中遇到的会计和财务问题。
截至目前,26个视频,10多万粉丝,最高播放量超50万次,是这位“教授爷爷”半年来的“成绩单”。
疫情期间的网课意外成就UP主
触网、当一名业余UP主,这一切的缘起要追溯到去年的那场疫情防控。
“去年春节之后,因为疫情的防控需要,各大高校的网课纷纷开出。我在管理学院同样还有很多教学任务,但传统的授课没办法进行,MBA的同学们都是有实践经验的,他们也遇到了一些在疫情之下对一些企业经营决策的新困惑,迫切希望得到指点和对话。这个背景之下,管理学院先期选了5个老师,一起在B站上开了课。” 李若山回忆道。
那时候,一次讲课大约二三十分钟,从反馈来看,李若山的视频点击率很高,
但也被评价说“时间太长”。一段时间打磨后,B站方面也找到李若山,希望能独立以UP主的身份,开设一个固定栏目,每期10分钟左右,帮助有学习兴趣的网友在轻松的状态下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会计和财务知识。
抱着“反正这是有益于社会公益的,也是正能量的事情,讲讲也无妨”的想法,李若山答应了。去年6月11日,“山哥话财务”栏目开始“营业”。
李若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审计学博士学位获得者,讲解知识点,对他来说,不会有很大压力,加上常常也是一些财经节目的嘉宾,面对摄像头,早已不会让他再有多少的不自在。
“利用这个平台给大家讲一些社会正能量的知识,对老师来说,应该也有一种义务和责任吧。”这是李若山眼中UP主应该有的模样。
视频的灵魂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6个视频,10多万的粉丝,最高播放量超50万次……可以说,这个成绩也是很鼓舞我的了!”李若山知道,这个以“二次元”见长的平台凝聚着很多年轻人,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即使是非专业的人通过视频了解新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让他的内心充盈着喜悦。
《瑞幸咖啡的生死谁说了算?》《李佳琦的狗是暴发户还是万元户?》《复旦“大和田”和你聊聊<半泽直树>——现实远比电视剧更魔幻!》《3万亿?1万亿?这只奇怪的大蚂蚁到底有多值钱!?》……这些吸睛的标题,还有视频里的动画、配音等元素,让这样的讲解变成了一场互联网式的“别样说书”。
“上课风格是我一贯的风格,不希望太严肃太拘谨,但讲述知识点,我是认真的。”李若山介绍,一些热点问题的引入,其实都是源于生活热点和网友热议,而这一切与作为一名老师对于生活本身的关心和洞察分不开。
“我每天的习惯就是起床后要先浏览好几个新闻网站,即使作为一名70多岁的老师来说,要和学生良性沟通,仍然必须十分了然生活环境的各种变化。在B站开专栏,无非就是从专业的角度去讲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讲的东西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李若山看来,“情理之中”,就是大家认为你讲的很有道理;而“意料之外”,就是看完视频后有一些专业上的收获,感受到独到的思想。也因此,这8个字,就是李若山的“选题”原则,也是这些视频的灵魂。
最近,“华融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一审被判死刑,受贿22起单笔最高超6亿”的新闻,就瞬间被李若山相中。“按照内控原则,怎么来防范这些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其实,就可以从内控、从治理结构的原则上来把这样的案例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李若山举例道。
就在今天采访的时候,李若山透露,他又从“五洋债欺诈发行案,评级机构和律所亦承担比例连带赔偿”的新闻中匹配到了知识点,希望结合这个判决讲讲我们以后如何对投资者保护这样的知识点。
== 对话 ==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记者:对于大家称呼您复旦“教授爷爷”,您知道吗?
李若山:其实叫什么的都有,爷爷、大叔等,其实没所谓啦,我确实也是“外公级”了。
记者:您的教学任务不小,也有社会活动,现在再做UP主,这份教学激情是如何保持的?
李若山:坦率地说,确定选题、看资料、打腹稿的时间比较长,录一下大概也就是十几二十分钟。一般选定一个现实案例,我也再准备一些资料,也要三五天时间。
确实也不能说轻松,但如此乐此不疲,还是因为那份热爱。我想,当你真心喜欢教学这件事的时候,你会在投入以后,看到同学们热情的互动,这种回报应该比单纯经济回报更令人愉快。现实教学中,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同学们都要给我打分,满分是10分的话,基本上我可以打9.9左右。
记者:您上传的视频里动画元素、特效元素十分丰富,这些都是您一个人做的吗?
李若山:我主要负责录制内容。通常我把自己关在书房,架设一部手机就好了。后期完全是B站的一个小团队负责剪辑制作动画和特效等。我们再一起对初稿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记者:对流行词了如指掌,也是很多学生对您的评价。您是如何驾轻就熟地使用的?
李若山:是因为经常学习和感知的结果吧,这样才知道年轻人怎么想,他们爱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在这个时代的感受。如果不了解当代青年的习惯用语,在沟通上就会产生代沟。所以,每天浏览新闻网站,包括飞机、高铁出差路上的阅读,我都是希望自己尽可能地走在前沿,让思维、语言不脱节。
记者:今年还有什么新的期待?
李若山:正在酝酿在B站开设一门“有始有终”的课,为那些并未在复旦读书但是渴望学习的年轻人开一门完整、系统而不是碎片化的专业课程,学习后,可以让他们对理解财务报表或会计知识有概括性的认知。另外,我还在写一本书,希望也能在新一年里有所收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