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在寒潮中坚守发热哨点的医护人员,市民才倍感温暖
2021-01-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温度计、一个闭环,构成了“发热哨点诊室”的标识;小小的诊室,成为了上海市民公共卫生应急的“触角”。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促使城市公共卫生能级大提升。发热门诊建设的密度和广度,决定着城市的公共安全系数,发热哨点则把防疫前置到社区。

从今天开始,2021年首个寒潮将正式影响上海,开启“渐冻”模式。上海将遇见21世纪以来一月份上旬最冷早晨!而1987年出生的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护士黄静亚正和无数医务工作者一样,即便天气再冷,也一定守护好这张城市安全的防护网。

 冻到手发紫,任何一道程序都不马虎 

寒潮已“发货”,申城的速冻模式再次开启。

穿上医院专门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保暖背心,脚心贴上暖宝宝,再穿上隔离服……早上8点不到,黄静亚准时出现在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哨点。在这里,每周一到周日的工作时间,由5名全科医生和2名护士负责轮流值班。

黄静亚当天的工作,主要是在医院大门口的测温亭,和另外一名护士一起配合,为进出的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测温,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寒风瑟瑟,虽然临时搭建的测温亭里装上了空调,但是卷帘门不时被打开关上,亭子内的温度仍然降至冰点……

寒风中,黄静亚一待就是两个小时,时不时还需要用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冻到手发紫、打冷战,但是手中的工作却始终没有停下,任何一道程序都不敢有一丝马虎。

一旦有发热患者入院,体温达到37.3℃,医院第一时间就会启动预案。而黄静亚会则会陪同患者,通过污染区通道进入发热哨点诊室候诊。

发热哨点设在了医院的门诊之外,方便进出,又相对独立与普通门诊相隔离。33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三个区域,并设置了医护和患者两个通道,有独立的通风系统,还内设一个“小间”,供等待排查的患者转运到上级医院发热门诊前休息所用。

“在哨点诊室,除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外,我们还会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患者血检也同步在诊室完成。对于明确原因引起的的发热,医生予以对症治疗;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我们会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一旦出现疑似病例,需要第一时间上报部门。”黄静亚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在屋内的一本登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患者呼吸道症状、其他症状、流行病学史、诊疗情况等。

不管有没有发热患者,都要定时上报!一直到下午,发热哨点诊室会将当日的接诊数据上报给区卫健委后,大家这才脱下防护服准备回家。即便没有发热患者前来就诊,黄静亚依旧没有一丝马虎。如今,在全市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环相扣的上报流程早已烂熟于心。由于需要长时间身着隔离服,黄静亚通常只有在午餐时才会大口喝上几口水。

 时刻捕捉疫情的“蛛丝马迹” 

新的一波寒潮来临,各大医院再次切入“战寒潮”。从早上开始,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忙碌起来,当天的门诊量达到1000人次,这比上个月增加了一成多,其中有不少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患者前来就诊。

在上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60%以上的本地病例是在发热门诊直接诊查后确诊的。发热门诊,在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3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宣布,在原先117家发热门诊基础上,增设182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而到如今,全市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已经超过200家。

位于普陀区的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总面积达18.83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5万余人,其中以外地流动人口和老年人为多。“不过,在疫情发生之前,中心本身就设有发热门诊,也是普陀区唯一一家设有发热门诊的社区医院,这为之后发热哨点的顺利运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我们将医院健康咨询小屋的一半改建成了这个发热哨点,以最快速度细化制订具体方案,尤其是诊室布局方面,我们仔细推敲了每一间房间的设置,并进行多次实战演练,最终形成符合三区两通道要求的诊室,并于2020年5月份起火速投入使用。”中心副主任赵嵘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12月底,发热哨点接诊了近100名发热患者,均已被排除新冠肺炎可能。

发热哨点火速“上岗”后,刚刚结束支援集中隔离观察点的任务门诊护士黄静亚,第一时间转战为一名哨点护士。“力争不遗漏一个新冠肺炎患者,在基层捕捉疫情的‘蛛丝马迹’。”赵嵘副主任告诉记者,每一位医护都特别认真和用心。

 户外寒风凛冽,这里充满温暖 

发热哨点诊室,把防疫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与发热门诊协同,与上级医院、所在社区形成对发热患者的“闭环管理”。

不久前,社区一位居民从北方返沪,隔离结束后来医院配药。当他来到医院后,黄静亚将他引导至诊室,测量体温后,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最终,这位居民排除所有的可疑情况。“虽然这位社区居民并不是来自高风险地区,但是我们在接诊、开展流调工作时,不敢有一点疏忽。”黄静亚告诉记者。

而在附近不少居民看来,有了家门口的这家发热哨点诊室后,配合预检分诊、门诊转诊及家庭医生随访,发热监测功能得到了不断升级。这也让所有居民的出行,变得更加放心。

就在上一波寒潮中,家住附近的居民黄阿婆突然发烧、喉咙痛、鼻塞,服药两日症状未改善,来到中心测量体温为37.8℃,被迅速引导进入发热哨点诊室。“验血结果10分钟就出来了,排除了病毒感染,我得了急性支气管炎。”黄阿婆告诉记者,最近国内连续出现本土新增病例,而自己又发烧了,心中难免有些紧张,“没想到那么快,医院就帮我查清楚了病因,而且整个流程也非常规范,我心里也放心了。”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这些设置在社区的发热哨点有效激活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如今,深入社区的200家发热哨点诊室,成为上海市民公共卫生应急的“触角”;而有了像黄静亚这群社区医护人员的坚守,也让这道城市安全的防护网越织越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