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为什么对中医课情有独钟?关键在于领路人
2021-01-07 青年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除署名外)

期终考试临近,今天,梁清锋给同学们上了本学期的最后一堂探究课,这意味着历经了整整两年的课题《结合中学物理探究火罐疗法对缓解患者腰酸背痛的奥秘》也进入了收尾阶段。目前,她正修改学生们的总结论文,预计开春后即可提交。据悉,这个课题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一个科创项目,梁老师正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一名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医师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

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她就一直从事与中医药相关的教学工作,2018年调来这里担当中医药特色课程的负责人,在课堂上运用中医辨证思维方式引领学生们畅游中医药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中医药文化知识。

在她看来,一方面,要以中医药为载体,鼓励学生们应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去诠释中医药文化机制机理;另一方面,要将中医文化元素与基础知识跨学科融合起来,为学生们搭建了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培养他们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调研项目

  让学生学会科学论证的方法  

受访者/图

“传统中医,很多都是凭借经验,缺乏定量。”梁清锋指着学校思邈馆里的一排展示柜说道,“就比如拔罐,你看,从竹质拔罐到玻璃拔罐再到机器拔罐,从来都没有具体的数据来做支撑,作为一门科学,这显然会影响到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这个课题正是配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一款新型拔罐设备而做的。通过结合中学物理,征集无基础疾病,仅有腰酸背痛的患者共27名,分3组对患者的委中穴、命门穴及腰阳关穴分别以20kpa、30kpa、40kpa行火罐疗法,记录血压、脉搏、呼吸等多方面的数据,探究火罐疗法对缓解患者腰酸背痛的奥秘及不同负压对拔罐效果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拔罐疗法的认知,激发他们探究人体及科学的兴趣。最终的这个课题报告,也将为这款新型拔罐设备,包括整个科创项目提供有力的参考。”

朱灏颖是参与这次课题的学生之一,作为组长,她补充道:“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开展此类研究,研究样本比较小,负压值也没有细化,因此我们也查阅了一些文献和资料,对火罐疗法对缓解患者腰酸背痛的奥秘进行了探讨。”在她看来,参加这次课题不仅扩展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名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业比较繁忙,但是我依旧对中药科普课程这门选修课情有独钟,经过初中这些年的积累,我已经从当初的好奇、懵懂,转变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深究。”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朱灏颖希望可以考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江高级中学,继续学习中医药这门科学。

用日常探索

  让科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访的所在地——思邈馆是晶城中学重点打造的中医药特色教学和实践实验室,馆名取自古代著名中医药大家“药王”孙思邈,寓意思高远、习超卓。一走入这里,一股混合着各种中草药味道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馆设中草药药房、中草药种植园、中草药药膳坊,馆藏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草药310味,同时还配备了智能推拿手法参数测定系统、针灸发光模型以及数字化脉象模型,为学生提供了中医诊疗、理疗、中药等全方位的中医药学习实践空间。

记者注意到,在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大堆的瓶瓶罐罐,里头装着:冰片、薄荷、菖蒲……十多种中药材。原来,这些都是用来制作防疫香囊的。

这个名字为《小香囊,大作用》的项目学习单元,作为闵行区JT项目《核心素养背景下教与学设计创新》系列课程,将历时2个学期。

“本单元的教学融合劳技、中医药、生物、美术等学科知识,属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学习将学生研究的范围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学生扮演香囊设计师、中医师、中药师的角色,利用网络搜寻查找资料,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创意构思等探究过程,尝试利用身边的中草药来制作防疫香囊,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最后学生通过PPT、视频、演讲、成品展向班级同学展示研究成果。通过项目化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素养及团队协作能力,推动了核心素养的落地。”梁清锋介绍道。

在她看来,初中生的中医科普,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与他们的日常相结合。聊到这里,广播里响起了音乐——课间操时间到。全校学生一起操练起由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原来,早在2019年,晶城中学就被评为了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五禽戏传承基地。“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音乐等方面着手,将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植入生活,种在心间。”

用科学精神

  带领学生一起做课题研究  

在同一楼层,还有一个本草园,提供了种植场景和实验场景,课程内容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在课堂上,学生实践水培、土培以及组培法等不同种植方法;搭建自动灌溉系统,并对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采摘植物并制作标本,同时对营养成分进行提取分析。相对思邈馆,这里各种功能的硬核科技设备更加多。最近,梁清锋正带领学生们在做一个有关西红花的实验,只见装着西红花的一个个盒子上写着各种各样的参数:不同的土壤配比,不同的光照条件,不用的营养供给……

其实,这已经是该系列的第5个项目了。之前的《不同生长环境下对于中药薄荷生长指标的影响初探》、《天外来客中药雷公墨替代性的初步探究》还分别获得过第十二届上海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探究小论文评选三等奖和闵行区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二等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具备了开展研究性课题探究的能力。

“中医药是我国古人从观察世界的感知中得到的,将哲学与自然医药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科学。我校的中医药特色课程,从中医药基础知识科普开始,通过中医药与中学基础课程的交叉和融合教学,把中医的整体观、系统学和辩证法融合到基础学科学习,逐步升华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治疗技术和方剂进行实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探究能力。形成基础知识教学、探究能力培养、思维水平升华三层次的中医药特色课程教学体系。”

谈及未来计划,梁清锋透露,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重点是将中医文化元素充分和基础课程跨学科融合教学,赋予课堂学习更丰富的内涵,发挥其更大的功用,开展更为系统的探索,从价值观层面塑造初中生“科学”与“文化”精神,从认知层面促进初中生“性智”与“量智”的培养,在技能上为中医药现代化培养一批好苗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