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演4年350场零差评!茅奖文学丰碑如何再创现象级戏剧爆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2021年新年伊始,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了两部重磅级的舞台剧作品,这是九维文化推出的陕西人艺戏剧周,两部堪称中国戏剧圈的扛鼎之作《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也让上海的文学青年和戏剧爱好者大呼过瘾。日前,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李俊强、即将登陆上海的又一茅奖剧作《尘埃落定》编剧曹路生与三部戏的运营、出品人张力刚在小型媒体座谈中分享了如何在舞台上“复活”经典文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起高峰,忠实原著同时浓缩精髓,在地化呈现原汁原味,反映出的也是中国“现象级”戏剧爆款背后的时代强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起高峰
此次是陕西人艺版《白鹿原》第五次来到上海演出。之前,此版《白鹿原》创造了巡演4年350场零差评的口碑奇迹,也成为征服48个城市61家剧院的“中国话剧良心”。
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被越来越多观众“圈粉”,除了文学底本的优势,故事“发源地”的本土资源发掘亦功不可没。“我把《白鹿原》和我的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话剧《白鹿原》,是获得小说作者陈忠实高度认可的文学舞台化改编。
作为小说故事“发源地”的院团,陕西人艺挖掘本土优势,创排出了别具特色的陕版《白鹿原》。该剧不仅以全陕西演员阵容,地道陕西方言呈现,并配以古朴苍凉的秦腔、老腔,展现苍凉大地上的时代变迁。
话剧《白鹿原》的成功,为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和民族精神的表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年后,陕西人艺又打造了话剧《平凡的世界》,再赢巅峰。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仍能感受到经典文学的无穷力量,特别是它们传递出的精神追求,在当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李俊强,也是这次《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扮演者,早前也是《白鹿原》中白孝文的扮演者。他说,这两部陕西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陕西所有的文学爱好者都读过原著。创作之初,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每天通宵达旦搞创作,我是河北人,在用地方方言呈现中,首先要陕西话过关。”
剧作家曹路生认为,当代后现代剧场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戏剧创作中对文学性的探讨还不够。《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正是文学性回归舞台的典范之作。文学作品在舞台上再起高峰,有着天然优势。就像《尘埃落定》,阿来在作品中有着特色鲜明的诗意语言,而这些语言在舞台剧中最能实现原汁原味的体现。他认为:“一戏一格。话剧的震撼力主要依靠语言。《尘埃落定》原著中有很多主线,但是在剧本创作中,我通过傻子的视角去解构整部作品的动线,浓缩但是完全忠实于原著。”
作为陕西人艺《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运营方,四川人艺《尘埃落定》的出品方,张力刚认为,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作品,首先要满足这些文学读者的期待,要把原著吃透。每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经典文学,就是文学上的一个高原。对于舞台创作者来说,第一步就是爬上这个高原,在缺氧的状态下再去铸造一个高峰。
“情怀”救活了一个院团
李俊强说他个人信仰的是“没有情怀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院团。戏剧土壤虽然说离不开商业,但是情怀一定是第一位的。”在排演《白鹿原》之前,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也面临着生存困境。李俊强坦言,确实是陕版《白鹿原》的成功,让陕西人艺重返中国戏剧的第一方阵。
2012年以前,陕西人艺正逢转企改制,商业运作缺乏经验。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带着新理念重整院团,用情怀铸就梦想。在陕西这个出现了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陈彦等文学巨匠的高地,作为陕西本土院团更应该挖掘舞台剧的本土优势。
据透露,话剧《白鹿原》创作首演后的第二年,高考考题就和《白鹿原》相关。有趣的是,话剧《平凡的世界》诞生后,又一次压中考题。在李宣院长看来,经典是送给年轻观众最好的礼物,看着他们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剧场,感受生活的火热、时代的召唤,作为创作者更应将经典的创新传承作为重要使命,以精品化的艺术创作回应观众。
同样的情怀来自于《白鹿原》的运营方九维文化。出品人张力刚就是陕西人。他在看过北京人艺排演的《白鹿原》后,多多少少是有些遗憾的,至少在语言风格上缺了一点“地方特色”。后来看过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后,张力刚肯定这就是他心目中真实的《白鹿原》面貌。
张力刚坦言:“不论陕版《白鹿原》还是之后的《平凡的世界》都是百人大团,即便在上海文化广场这样的大剧院演出,票务全部售罄,其实也挣不了什么钱;但是将中国的文学经典在舞台上‘复活’也是我们的使命。因此这两年我们还加大了中国文学经典剧目的比例,减少了引进剧目。想不到2020年遭遇疫情,这个无心之举反而解决了生存问题。情怀未必能挣钱,但是情怀可以‘救命’。”
让舞台上的经典文学“复活”
陕版《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成为中国戏剧现象级的爆款,没有什么明星阵容,却不断刷新口碑票房奇迹,作为业内、媒体、观众统一打出“七星好评”的“中国话剧良心”,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李俊强认为,舞台艺术单靠明星来引流,来创造票房,并不恰当。“我们李宣院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剧场是人类思考的地方。我认为,剧场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它是朴实无华的,并能寻找真理的地方。商业对于剧院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追求,忘了当年我们为何出发。我们并不抵触明星,但是希望戏剧更纯粹。”
如何将经典文学的精髓“复刻”于舞台,三位戏剧专家普遍认为,茅奖文学的改编首先要完全忠实于原著,同时戏剧作为现场艺术,它与观众的互动,对观众心灵的震撼力,是其他表演形式无法取代的。
正是这些原因,有了电影、电视剧版本,这些中国经典文学依然在戏剧舞台上成为现象级的存在。张力刚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应该是独立的表达。电影作为光影艺术,对观众会带来更多感官刺激,但剧院更多的是和观众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因此在精神内涵的传达上会更有力量。“前面我说,改编经典文学,需要站在一个高原上再去创造一个高峰。就是说,舞台作品先要满足文学爱好者的期待,如果能比读者想象中的期待还要更胜一筹,就一定会成为一部优秀作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