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市政协委员胡伟国:用5G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
2021-01-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春节将至,国内多地相继出现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目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新一轮新冠疫情防控中,上海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建设,上海市民应该注意什么?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六批(瑞金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胡伟国。

信息化和智能化

助力疫情防控和远程就诊

市卫健委今早通报:2021年1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例。其中有一例是1月20日下午,其在单位开展的新冠病毒核酸例行检测中,发现检测结果为阳性,该病例即被隔离留观。

对此,胡伟国表示,医院本来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拿瑞金医院来说,每天门诊的挂号数量达到了1.5万-1.6万人次,加上陪护看病者,一天门诊的接待量就有3万多人次,此外,医院还有2000多张住院床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对医院来说压力很大。“因为来自五湖四海,人员众多,所以,我们医院对所有住院病人和陪护人员全覆盖做了核酸检测。瑞金医院是上海最早开通门禁探视系统的医院,每栋楼都设有门禁系统,家属需要探视卡才能入内,这使得我们的查房、诊治开展得十分有序。因为提前做了智能化系统的布局,所以对疫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胡伟国介绍说,瑞金医院接待的外地病人较多,面临庞大的门诊量,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地查核酸,也因此,防控形势格外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病人在入院就诊前必须要做到测体温、展示绿码和行程轨迹,在排队时做好适当间隔。“目前,大部分医院推崇预约就诊制,试图让就诊人员分散,等候时间缩减。我们还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推出了网上挂号、付费,所有的电子单据和化验结果可以在线查看。这样的做法推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防疫,而是加强患者满意度,加强信息化管理。没想到在疫情防控时期起到了很好的防控效果。”

时隔近一年,胡伟国犹记得,去年元宵当天,自己临危受命成为上海市第六批(瑞金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在武汉同济医院奋战了整整52天。

“除了信息化外,5G等新技术也能对疫情防控起到跨越性的帮助。”胡伟国回忆说,在武汉时,医疗队使用了两种机器人出了大力,“一种是应用5G技术实现远程会诊的机器人,我们因此打造了一支‘不会感染’的远程医疗队;第二种是消毒机器人设备,这款机器人在有人在场的时候就静静地‘躺’在那边待命,一旦感应到无人在场,就会自动进行紫外线消毒和消毒水喷淋。”胡伟国颇为得意地表示,早在2018年远程会诊的机器人就“出生”了,接到的首要任务是协助上海瑞金医院的专家对喀什地区的复杂病例进行远程会诊。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

重大疫情应急响应体系

那么在新一轮新冠疫情防控中,上海市民应该注意什么呢?胡伟国认为,需要提高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而非单纯靠医护人员单方面努力。“虽说医护人员有责任做公卫方面的科普,但毕竟医护人员的比例还是占少数,他们的主要职责还是救死扶伤。因此,市民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自律自觉很重要。需要全民提高公共卫生素养,预防新冠疫情。”

胡伟国还建议,虽说眼下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但建议也要做好充分预案,要完善新发传染病监控体系,优化配置应急资源的储备和保障,预留完备的战备场所和应急医疗设施。“比如在以色列,地下车库可以快速变成拥有2000多张床位的战地医院。又如美国洛杉矶的UCLA医学中心、USC KECK医院和LA County Hospital等医疗机构,它们都配置了车载式影像设备、具备抗震能力的坚固抢救室等,平时可用于一般医疗所需,有突发状况时可迅速恢复救治能力。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地下车库,作为备用的‘方舱医院’,将监护、医疗设施隐藏在墙里,设立移动式指挥车和车载式影像设备,建立球场改建的院内直升机停机坪和导航系统等。”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胡伟国拟提交一份《建立健全医疗机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体系》的提案。其中就提到,医疗机构应急医疗资源储备普遍不足。应急储备占用资源多,所需场地大,投入人员等各方面消耗将占用医疗机构大量的成本和人力资源。考虑到日常工作维持高水平和降低维护成本,救援装备主要用于日常救治,需要考虑空间、成本等约束,目前尚未能通过应急装备指挥中心有效调度,需要针对性探索平时-战“役”(平战)结合式的应急资源配置,以应对突发性的传染病疫情。

在他看来,医院作为新发传染病的首诊机构和全程参与救援的单位,应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突发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成败。但现状是,医院就诊布局缺乏前瞻性的防控规划。我国医疗机构的布局设计以满足日常医疗工作为核心,没有考虑到在重大疫情期间传染病院内传播风险的增加。大城市综合医院布局紧凑,人流密度高。年门诊量超过400万以上的医疗机构超过100家。医院门诊区域人群密集度已经超过了高铁站和机场候机室。病患在不同功能区之间流转路径长且机会多。病患入院后往往需要在不同楼宇和部门间流动以完成相关检查。以上这些特点客观上造成了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院内传播。因此在应对传染性疾病时,医院的布局和流程设计必须具备迅速重组的能力。

胡伟国还建议,完善前瞻性医院就诊布局合理规划。优化重大疫情传染病患就诊流程,在面对可能的传染病疫情时,优化过的病患就诊流程能够有效避免院内感染。例如医院层面设计和安装独立的通风负压系统,设立呼吸道传染病专用的重症监护室,单独的传染病人院内转运通道等。前瞻式的应急资源配置能够从医疗资源上保障医院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

建立线上线下多源数据融合的

公卫安全事件监控与预警机制

记者获悉,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包括粟莹等在内的20名市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建立线上线下多源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监控与预警机制的建议》联名提案也引起了关注。

该提案认为,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常态化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疫情研判渠道、多源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疫情直报系统渠道规范,但数据来源单一,缺乏疫情态势早期感知功能;二是多源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应用力度不足,数据融合应用强度亟需提升。

因此,粟莹建议,面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监控,发挥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优势,在管理机制的保障下,基于较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方法,深度挖掘和分析互联网舆情大数据,感知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势,形成互联网多源、多模态大数据与直报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系统监控与预警机制。

粟莹建议,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多源、多模态大数据的优势,形成与直报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系统监控与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力度,构建公共卫生事件互联网舆情大数据分析系统平台与专家团队,综合研判舆情事件发展态势。

粟莹还建议,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系统监控与预警保障机制。“我们建议发挥市级大数据中心的统筹协调优势,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舆情分析共享机制,由市级大数据中心负责互联网多源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将分析结果提供给各级疾控中心共享,避免各级疾控中心重复采集数据、重复分析数据,避免不同技术团队基于不同数据样本导致的不一致监控和预测结论,影响决策的统一性,从而保障线上线下多源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系统监控与预警机制,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