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少年带来惊喜,如何盛产“盛晓涵”们?
2021-01-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05后上海少年盛晓涵因“教科书”式救人刷屏带来的暖意,仍然不时在心头泛起感佩的涟漪;9岁金山少年麻文博大火中挨家挨户拍门,救了整幢楼的人,相比爸爸想着折返家中拿手机,少年当街拦车求助报警的做法,被赞为果敢机智……

这一连串少年带来的惊喜,让社会看到德育实践、生命健康教育的闪光成效,亦使人对社会正能量的蔚然成风充满渴盼。本次人代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为少年们的出色表现点赞,也为进一步做好立德树人、厚植正确价值观这篇大文章积极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杨燕

 培育+技能训练,“盛晓涵”才会越来越多 

一说起上海格致中学05后少年盛晓涵的名字,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燕立马就笑了。“我们的好少年,值得点赞和学习!”

去年年末,盛晓涵看到老人突发疾病倒地人事不省而遇事不慌,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五六分钟时间里,用学校军训时所教的急救技能,对倒地老人进行心肺复苏,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他的救人行为,被公认为善念、胆量、技能、体能,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杨燕认为,首先正是因为筑牢了道德根基,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黄浦区在打好学生人生的红色底色上下了深功夫。”杨燕介绍,其中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以此扬红色文化之魂,铸红色教育之根。同时,历经16年探索实践的“文文明明”区域小公民道德建设品牌,通过“发展指导”“家校共育”“文化修身”“实践历练”“榜样引领”五大专题模块,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全区未成年人群体中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公民道德,实现健康成长。

正是这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孕育出不少像“盛晓涵”这样满怀爱心、健康自信的好少年。杨燕说,三年来,共有270名黄浦学子被评为黄浦区“幸福小使者”暨区级“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在市级“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中,有1位学生获得“十佳”称号,17位学生评为“百优”。在近年来的各类国际、全国、市级科技、艺术、体育、传统文化等评比及竞赛中,黄浦青少年也展示出了国际一流大都市中心城区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和精神风貌。

当然,盛晓涵救人技能的背后更可以看到教育局开设区本课程,并与红十字会合作后的开花结果。“我们的初衷就是为生命教育寻找载体,学会自救和互救。”杨燕介绍,黄浦区围绕学校常见病、多发病和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等主题,通过持续性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全面的身心发展,感受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防病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样的方式,以培育为先,筑牢青少年的道德根基,再通过技能训练跟进,从而让更多有善心、有智慧、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小公民越来越多地涌现。”杨燕说道。

▎市人大代表高湘萍

 在现实教育体系中注入更多“全人教育” 

“的确是惊喜连连,我很为他们骄傲。对孩子们的家长来说,一定更是收获了满满的惊喜!”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湘萍带着笑意为这些孩子们连连点赞。

在高湘萍看来,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采取“过度”保护,都觉得孩子要在自己双翼的庇护下来成长。如今,一件件事情证明,孩子们年纪不大,却已经能够影响大人、保护大人了。而这背后,应该看到,如果我们的学校都能给孩子一种全人教育: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引领、一种人格的塑造、一种与他人爱的情感交流以及关于生活的态度和应对,那么,除了成绩之外,他们的成长更值得全社会期待。

除了05后的盛晓涵、9岁的金山少年,就在高湘萍所供职的上海师范大学内,此前也有一名大学生在暑期的家乡公交车上,为一名突然昏厥的男孩做心肺复苏挽救少年生命,受到医生、路人和网友们的纷纷点赞。

“我们从中看到了教育的巨大能量和影响社会的硕大空间。急救技术、火灾逃生这些生活技能的教学,给孩子们真的遭遇突发紧急情况时凭着初生牛犊的胆量救助他人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必定遇事沉着冷静,不逃避责任。”高湘萍的眼里,孩子们开放、勇敢,这是一个城市公民表现出的公民责任和担当,这些孩子们应该得到大家的广泛肯定和称赞。

“这些偶发的个案之中,也有一种必然,那恰恰正是学校教会了他们碰到突发事件时科学应对的方法,知道并践行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进步之处,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湘萍认为,这方面要得以强化,必须回到我们的根本,在现实教育体系中注入更多这样的“全人教育”。比如,突发事件是怎么回事,对我的危害是什么,我怎么帮助自己脱险的同时尽力帮助到他人?

在她看来,对于人的全面的发展,涉及领域在不断扩展,教育的内涵也在扩展。与此同时,我们的“课程思政”也要更多着力在培养一个有能力的人的同时,渗透和厚植更多的人与人的情感交融、社会贡献和责任意识。

高湘萍坚持认为,教育对于社会应该具有一种引领作用,而不是让功利、个人的得失更多来引领社会。“教育本身就更为重要和神圣,具有特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从而对于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产生引领和带动。而这种引领和带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个个学生自身的行为表现与家庭、社会发生链接。”

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为例,高湘萍指出,从学校开始的倡导和实践就被证明行之有效。“孩子们的双眼是最清澈的,心底也是最纯净的,他们都有一种原初的判断力,通过实践,他们会回家带动家人。这就看到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有净化器和社会影响的职能,通过孩子这样一个个纽带来体现,最终不断向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持。”

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不断更深入地去了解弄懂每个孩子的内心、个体差异、发展需求,这些也对新时代的教师教书育人提出新的命题。高湘萍强调,现在的教师早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更多的还有培养国家和上海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样一个责任。因此,当下一直在强化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这对社会来说也将产生带动作用,从而以个体影响群体。

回到本职身份,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湘萍指出,这些少年的闪光表现,也对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本身提出要求和思考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她提及,上海师范大学培养的是未来教师,对未来教师“立德树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养成,应该置于更加前端和一丝不苟的位置,师范生教育也比以往具有更多的内涵和使命感。

▎市人大代表忻继青

 学校教育加社会氛围引导,让孩子“知行合一”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德育主任忻继青看来,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其实都折射出思政课、德育教育的可喜成果。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愈加注重学生安全教育,其中就包括一些逃生救生方面的技能培养,就是希望学生在碰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临危不乱,按照学校老师教授的方法安全有序撤离。

逃生、敲门、大喊、报警……一个多月前,在出现火情后的几分钟内,金山9岁男孩麻文博的一系列“教科书式”操作救了一家人和整栋楼邻居,这位少年英雄同样让人久久称道。

“现在,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道理,正通过各种形式入脑入心。万一有突发情况,小朋友要懂得冷静下来,再有条不紊地进行对自己的救护,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多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忻继青说道。

但如何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帮助别人?忻继青认为,一方面学校要予以强化和实操,让思想引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还有一方面是社会要营造更好的氛围。

“不能因为可能自己会受到指责或者其他不利的影响,就动摇去帮助别人的善念。包括老人跌倒了要不要去扶,存不存在被讹的风险,很多时候是社会环境先让家长有了动摇。部分家长出于对子女利益的保护,会对孩子灌输‘不要去管闲事’。”

对此,忻继青呼吁,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思想引领不缺席的同时,社会大的氛围要改善,就更需要正能量典型的树立,始终有正义的声音和援手,在点点滴滴中,确保孩子们接受到的正确价值观始终是有所统一的,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