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少年们,这份“邀请函”来自上海天文台
2021-01-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视频 

“如果有兴趣又不怕枯燥,欢迎来从事天文研究。”1月2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抛出了这样一份“邀请函”,对象是全体青少年。

 科技创新需要年轻人积极参与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人近40%,队伍非常年轻。正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一点不含糊。

这些年来,包括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历次探月工程嫦娥卫星和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测定轨等,都有上海天文台的参与,其中青年团队始终在发挥力量。“在嫦娥五号探测器月面采样返回任务中,我们有近百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与。因为任务都是在晚上,甚至是下半夜,我们的年轻人一人一岗,发挥了很大作用。”

虽然辛苦,但在沈志强看来,能参与这些重大项目,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来说是特别好的锻炼机会。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创新的力量越来越重要。而科技创新,肯定要靠年轻人来积极参与。

“说句心里话,我今年50多岁了,在我年轻的时候,很多想做的事都做不到,因为没有机会。现在不仅国际上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中国的参与,国内科技的发展也为年轻人带来更大的舞台。”他表示,像是第一张黑洞照片,上海天文台也参与了这一国际合作,将年轻人派到世界各地去进行观测,参与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去。

越来越好的科技大环境带来了各种机会,对青年来说,有机会了就应该放手去做。“我认为只要你认真去做,把一件事做到底,一定是能做出成绩来的。”

 没有一项科研工作是一蹴而就的 

但任何一个大的科学工程或者科学计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做,恰到好处,同时也要经得起等待。

今年2月初到2月底,上海天文台还将要执行“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的科学任务。“所有年轻骨干基本上就不会有春节了,都需要待在现场。”沈志强说。

“科研的过程可能不是想象当中那么有趣或是时刻都能感受到意义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很枯燥的。”沈志强坦言,在选择科研工作前,还是要有思想准备,要有潜心研究的踏实心态。

他也提醒青年朋友,想要在科研道路上长期坚持,首先是要有信念。“要认识到现在我们国家确实需要年轻人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其次是要有定力,这就要靠对科研本身的热爱。同时也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这样才可能淡定地从事一些在别人眼里很枯燥的科研活动。当然,最后若是成功了,那种喜悦是任何其他事物都难以替代的。”沈志强说。

 希望尽早埋下科学的种子 

他也向全市各大高校学生发出“邀请函”:如果对天文感兴趣,欢迎来报考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研究生,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对于还未进入大学的青少年,上海天文台也始终抱着开放的态度表示欢迎。

上海天文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如今的徐家汇天文台就是当时建造的。直到1900年,在上海海拔最高的佘山建造了佘山天文观测站,4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天文望远镜。196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正式成立。随着功能优化,目前科普活动更多的是在佘山。

沈志强告诉记者,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孩子开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天文方面的兴趣爱好非常重要。“无论是通过书籍还是人物,或是其他机缘巧合,我们很多研究人员就是因为小时候了解了这方面的科学,才有志于长大后投身这一科学。”

天文学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对宇宙的探索总是令人向往。沈志强说,上海天文台一直很重视科普工作。“松江佘山的天文博物馆,有不少天文观测设施,会定期向所有市民开放。包括我们每年暑期也有对外的大学生夏令营,让他们来了解我们天文台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沈志强表示,位于临港新片区的天文馆即将建成。“我想在上海的青少年应该是非常幸运的,有这么好的平台让他们去了解、去接触国际上目前最前沿的一些科学技术,也希望能尽早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