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大学生就业怎么发力?听听代表们支招
2021-01-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1月以来,不少“双一流”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在疫情影响下,他们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就业季。

我们的就业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此次人代会上,代表们就此给出真知灼见。

不少高校赴重点行业

及赴基层就业数均创历史新高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高校陆续交出的就业“成绩单”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安心。记者从市教委获悉,2020年,上海各高校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据了解,这些基层就业项目的招录规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倍。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表示,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54%。毕业生派遣选调生及党政储备人才项目再创历史新高。超过60%的协议合同就业学生赴重点单位,连续三年来持续增长。

《上海交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校就业率达到97.60%,毕业生赴重点行业及赴基层就业数均创历史新高,到中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比例达69.53%,就业引导率稳步上升。

在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西部就业学生共671人,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就业,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切实措施。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加大了对西部就业的宣传力度,向全体毕业生发出“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倡议,加强对毕业生的价值观引领。同时,学校与西部地区用人单位的主动连接,对接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召开西部地区招聘宣讲会,引导学生关注西部、服务西部。

通过积极推动基层建功计划,华东理工大学也成功引导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岗位就业。据了解,该校2020届基层就业毕业生共计213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73%,其中33人参加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应征入伍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

坚持价值引领、服务国家战略

对学生的就业观润物细无声

“复旦2020届毕业生派遣选调生及党政储备人才项目再创历史新高。超过60%的协议合同就业学生赴重点单位,连续三年来持续增长,以及我们的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应征入伍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参与人数的增长背后,可以说正是‘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加码上去后的成果。”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道。

焦扬说,复旦大学是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三全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基因带入课堂,进入教材,渗透到我们育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在综合改革试点过程当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思政课程改革,课程思政攻坚,应该说育人质量是有了全面的提升。”焦扬认为,选调生创新高,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就业的创新高,到西部工作就业的学生创新高的背后,是这些育人元素在发挥功效了。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湘萍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要求新时代青年努力为国家发展学习,为国家发展成才,而学校的课程思政正是必须把为国家发展承担使命这样一种使命感牢牢地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和血液当中。

“从思政课到课程思政,通过‘三全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践,应给予大学生脚踏祖国大地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面向家乡、面向基层、面向祖国需要的地方,选择职业,选择未来发展,承担起时代交付的责任。”高湘萍如是指出。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许鸿蕨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掌握着一些名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这般可喜现象的第一手消息。“早些年,一些毕业生往往在大学毕业后总是想留在‘北上广深’大城市发展,但如今,高校鼓励和支持优秀学子建设家乡,投身重点地区建设,服务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同时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事例正越来越多。”

许鸿蕨认为,刚刚毕业的学生恰逢最有干事创业激情的时候,如果学校、社会能有效引导和宣传,一定会点燃青年学子的激情,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觉得去西部、去基层、去重点单位、去祖国最需要地方,是一件光荣、骄傲、有作为、有担当的事。因而,她呼唤树立并宣扬更多典型榜样的故事,强化年轻人自身的朋辈力量,同时通过引导、鼓励和政策支持,合力去引燃内心,去激发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就业指导不能只在毕业年

而应在课程体系中渗透行业前沿

与此同时,对高校来说,谋划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应更多看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紧紧结合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紧紧贴近产业发展,并在人才培养中给到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这一年来,受疫情影响和冲击,有的企业没有了订单,有的企业开工不足,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但灾害带来破坏的同时,必然也伴随重生和新的生机。高湘萍提及,提交此次大会审议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对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定位有很多新的表述,绘就了新的蓝图。很多面向未来的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即便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心仪的好的大学生。

早在疫情暴发之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已经给高等教育发展发出了改革的信号。高湘萍认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面向产业发展方向,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实践实训,重构课程体系,已经不是口号,只不过在今天这个要求变得异常迫切了。

她呼吁,就业指导工作绝不是在学生大四、研三年级才开展的,而应是在课程体系中就渗透着行业的前沿,贯穿着对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判断问题能力、尝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唯有这样,毕业生才会具有就业的竞争力,会受到企业欢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