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闪耀在平凡的岗位上,城市家园因有你而更温暖
2021-02-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周胜洁 刘晶晶 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又到了一年中最想念家的时候。然而,防疫工作依旧不可松懈。为了顾全大局,许多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与此同时,为了让大家过一个健康、平安、祥和的春节,在这个城市中,还有许多人因为要坚守岗位,为大家保驾护航而无法与家人团聚。医疗、公安、轨交、社区……在各个关口设立一道道防线,编织一张张网络。

在向他们深表谢意的同时,也让我们自觉做好防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上海。

 上海康城是我的第二个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摄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位于闵行区莘庄镇的上海康城,作为沪上最大的开放式社区,在去年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记得当时在采访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康城社区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军萍时,她说道,是党建引领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将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共同打了这场硬仗。如今,面对新一轮的硬仗,他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这已经是张松林第四年没有回老家河南周口过年了。来上海康城担任第一居委物业经理之前,85后的他曾经有过几年在边境当兵的经历。当年保卫国门,如今守护家门。

华灯初上,上海康城南门门口,一组庆祝农历新年的灯饰焕发出斑斓的光彩。“很漂亮吧! 每年莘庄都有灯会的,这次为了疫情防控,所以把彩灯分散在不同的点位,我们门口的这个已经成为了附近居民拍照留影的打卡点。”正在门口岗亭值班的张松林指着正对面的彩灯介绍道,而在他的身后,则是从一个个住户家里透出的万家灯火,颇为壮观。据悉,经过居委会前期的排摸,张松林所负责的一期约有九成左右的住户选择就地过年。

作为物业管理层,张松林其实是不用时刻在一线的,但是为了给留沪过年、工作的伙伴们一个榜样、一颗定心丸,他也加入到这次春节执勤的行列中。平日里三人的门岗,现在为了做好比平日里更大强度的测温、登记、核实等工作,在人行道和车行道都增加了人手。

一辆沪牌外来轿车缓缓驶来,在门岗停下。“请出示行程码,配合测温和登记工作,谢谢。”张松林向车主说道。原来,这是一对来看望女儿一家的老夫妇,平日住在外区。经过核实,这辆车子顺利进入小区。“我们会仔细询问对方从哪里来,经过什么地方。如果是外地回沪的,还需要去居委会签署承诺书。逢人必测温,逢车必检查。刚一开始,也遇见过不理解的,但是我们会和对方解释,防疫是每个人的事情。”正说着,一名外卖小哥骑着助动车来了,他自觉地伸出手测体温,对于这里的规矩早已经了然于心并积极配合。“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口罩,如果进小区的时候没有戴,我们也会提供。”张松林说道。

据张松林介绍,一期在编保安有28名,这次有22名选择留在了上海,其中原本有3个是想离沪的,但是考虑到大局,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一期在编26个保洁人员则统统选择留在上海,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天对大厅、电梯、楼梯等区域的消杀工作。公司为了鼓励就地过年,也额外给到了过节费以及带薪休假额度等。

“虽然大家没回老家过年,在这里坚守岗位,但是大年三十的饺子,每个人都必须吃上。”张松林亲自在食堂下了饺子,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送到坚守在岗位上的兄弟们,“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们都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了。”

 90后党员请缨值班除夕夜 

大年三十的16:00,姜脉峰开始了鼠年最后的工作——在石泉六村居委会值班,上岗后一直值守到大年初一的零点。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也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忙碌的时候,作为石泉六村居委会干部,姜脉峰在社区里巡查,查看有无安全隐患,走亲访友会导致小区车辆增多,需要他协调停车问题,同时还要紧绷防疫这根弦,查看社区门岗,监督测量体温、外来人员登记等防疫工作是否做到位。

今年是这名90后进社区工作的第一个春节,作为居委会的新鲜血液,姜脉峰还是一名201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他主动请缨值守除夕夜,这顿和同事们一起吃的简便年夜饭对他而言很是特别,“虽然家也离得不远,但这是我第一次没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还真的是不一样的体验。”但他觉得,只要居民过一个祥和、平安的安全年,就很值得。

从年前到春节,姜脉峰一直很忙碌,因为疫情防控需求,他一直在为外来人口排摸而忙碌。石泉六村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公房,2988人中外来租户约有800人。

一早来到居委,姜脉峰就开始整理起租户资料,准备好资料后就开始给一家家租户打电话,询问春节是否回家。若在上海就地过年是否有老家亲戚前来,若碰到一些租户已经搬家,他们还要更新信息,上门确认是否有新租户入住,有的话还会重新登记。

候着租户的时间,姜脉峰常在17:30后多数上班族陆续下班了,他才上门询问,节前常忙到20:00,最晚一次直到21:00才收工。

21号楼的户主很早就买了回家过年的飞机票。在上海一年忙到头,只有趁着春节一家团圆之际才回家,这户租户5人很期待每年的春节。但随着疫情防控,各地提倡“就地过年”后,他们也变得犹豫,不断询问返回的政策,是否要隔离,要不要做核酸检测。“今年尽量提倡就地过年,过年期间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居委会,我们都有人值班的。”当姜脉峰上门,向他们说明情况后,户主有些松了口:“那我们再想一想。”

过了两天,还惦记着他们的姜脉峰又拨通了户主的电话,“你们还回去吗?”得到了对方肯定的回答:“我们留下来过年了,已经把机票退了。”姜脉峰也安了心。

大年初四晚,这名90后还将在社区继续值班,用青春守护社区和居民过个安全年。

 90后民警柔情守护社区平安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多数在上海打拼的人选择就地过年。春节期间,徐汇公安分局民警李斌坚守岗位,化身“巡逻侠”“老娘舅”,为守护社区平安默默奉献。90后的他将柔性执法与工作完美结合,用温情化解了邻里纠纷,上演了一幕幕温暖人心的社区治理故事。让我们跟“警”脚步,一同感受上海民警如何用青春力量温暖上海。

戴上警帽,带齐单警装备,田林新村派出所90后警长李斌开始了一天的巡逻。手电筒、电台、警棍……他的身前挂得满满当当,一件反光背心“分量十足”。“自从2016年引进智能安防系统至今,田林十二村没有再发生入室盗窃案了。现在日常巡逻时,巡查‘飞线充电’是个重点。”

所谓“飞线”充电,是部分居民通过自家窗户引出电线,给停在地面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这样充电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极易引发火灾。我们看到这类情况,首先是和居民协商,告知他们飞线充电的危害,请他前往小区充电桩充电。”李斌补充道,如果遇到极少数居民因为偷懒,仍然不愿意整改的话,会联系他的家人,动员家属进行整改。如果仍不调整,将依照消防法处以50元罚款的现场处罚。

巡逻时,路过小区充电区域,李斌注意到电动自行车有序地停放在集中充电区域进行充电。他回忆道,在联合区消防、街道等部门集中整治电动车违规停放之前,电瓶车随意停放、飞线充电等现象较为普遍。李斌指着小区的消防宣传海报补充道,为了更好地科普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他和同事也会定期和居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巡查和进行协商。整治是手段,关键是和小区居民沟通,从源头杜绝因偷懒而发生的安全隐患。如何缓解小区纠纷,让小区治安变好? 这就需要民警多站在居民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做些看似分外的事情。“希望用我的青春力量,让社区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李斌说道。

 过年无休,保障地铁安全运营 

大年三十,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综合运转部技术管理沈昱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简单的年夜饭,晚上10点钟,他准时下到了7号线的隧道中,开启了当天的检修。乘着春节假期客流减少的时间,线路逐渐老旧的地铁7号线在今年春节期间将进行一次大检修。沈昱和部门其他50多位维保人员,也在这个春节响应号召,留在了上海。从年三十到年初六的7天里,他们将7天不间断作业,“人换车不停”,为这条线路的隧道进行加固工作。

沈昱负责的是杨高南路-高科西路区段。“我们主要负责驾驶工程车,运输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精准定位到隧道内每一片钢环的加固点,然后进行隧道的整修加固工作。”沈昱告诉记者,为了让乘客出行影响降到最小,7号线在这段时间内实施部分区段的停运施工,他们每天3班倒,每次9个小时不间断作业,就是要在这7天内进行一次工程突击,保障轨交安全。

这也不是沈昱第一次春节不回家了。去年春节,他就因为要参加地铁2号线的停运整修而没有回家过年。“今年本来就倡导留沪,我就选择了继续留下来。”1996年出生的沈昱是江苏扬州人,在上海地铁工作才两年多,还是个新人,在他看来,能参加这样的重大维保工程,“很开心,也是为工作积累经验。”

沈昱所在的部门,涵盖了上海所有轨交网络的维保。日常的钢轨更换、接触网检修,都离不开他们,夜间作业更是家常便饭。“钢轨更换的话,3号线会比较多,因为是露天轨道,容易磨损;接触网检修就是很多人说的蜘蛛人了,我都干过。”沈昱颇有点骄傲地说。他平常经常会乘坐12号线和15号线,坐在自己维修过的线路上,总是会有一种自豪感:“是我们让大家能更放心地乘坐地铁。”这种自豪感让他即使总是在不为人知的夜晚出没,在万家团圆的春节里加班加点,也觉得甘之如饴。

34岁的上海地铁物业公司殷行基地列车保洁领班曹理想今年已经是第6年没回家过年了。“去年是因为疫情需要,我作为青年突击队队员留在了上海上班,本来今年是要回去的,但前一阵本土又发生了疫情,上海也倡导留沪过年,我作为领班,也就带头不回家了,继续上班。”

年三十晚上,6点就要上工的曹理想在出租屋里草草吃了个“年夜饭”,就来到了8号线的基地。戴上手套,穿上全套防护装备,背上16升的消毒药水,他要完成30余辆列车的清扫消毒工作。从当晚6点到年初一凌晨3点,在工作中,曹理想跨过了这个牛年的农历新年。

每天完成消毒,都要在车厢上签下日期,那一刻,其实签下的是对每天乘坐地铁来来往往的乘客们的郑重承诺。这样的承诺,从去年疫情开始,曹理想已经持续了一年。“总得有人留下来做这些事,我留下来,是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也是保护这座城市的人。”他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周胜洁 刘晶晶 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