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发生年龄提前至3-7岁!开学季,你家孩子的视力还好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抖音”“吃鸡”“王者”“动漫剧”……完了!孩子视力又下降了!不知从何时起,让孩子们拥有一双有正常视力的眼睛,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难题”。
近日,微博话题#近视发生年龄提前至3到7岁#引发热议。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为53.6%,也就是说,每两名青少年儿童中就有一人近视。孩子们的视力到底怎么了?专家表示,近视的低龄化,不仅仅意味着“戴眼镜的年龄提前”,需要学校、家长等各方面重视孩子们的视力问题。
眼科医院迎来就诊高峰
本周申城中小学幼儿园纷纷开学,沪上各大眼科医院也迎来了就诊高峰。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等各家医院,就诊队伍排起了长队。队伍中,不少小患儿年龄在7岁以下。
7岁娜娜的妈妈在寒假之前就带孩子查过视力,当时娜娜的左右眼均为50度。但是让娜娜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年前家人都在忙着采买年货、年后忙着走街串巷各处拜年,忽略了对孩子的看护。娜娜就天天捧着平板电脑,无论去哪儿眼睛一刻都不停地盯着屏幕。仅仅过了一个寒假,娜娜的度数就上涨了100度,这样的结果让娜娜妈妈既懊悔又焦急。
孩子们的近视年龄怎么又提前了?对此,上海爱尔眼科医院视光科主任张河主任指出,过去在临床中普遍认为,近视眼的发生一般从6岁开始。但现在,随着孩子们用眼负担加重,近距离用眼时长增加,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因素,导致近视眼发生率的年龄提前至3到7岁。
至于近视的诱因?据介绍,近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这些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孩子高度近视的可能大大提升。一方是高度近视,孩子患上高度近视的几率提高6倍;如果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则孩子高度近视的几率会提升至36-60倍。
用眼习惯及用眼方式。特别是近距离用眼的强度和时长至关重要,长时间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书本上的密集文字、不正确的学习用眼姿势等都会对儿童视力损伤较大,近视更容易发生。
环境因素。研究证明,太阳光能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能够对视力起到保护作用,建议让小朋友多接触阳光,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暴露,当然如果能同时运动会更好。
开学季,家长该怎么做?
从本周一起,沪上各大中小学陆续返校、开学。然而经历了一个寒假,孩子们在家每天看电视、玩手机,这无疑已引发了广大家长对孩子视力的担忧。作为家长,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切实帮到孩子保护视力、远离近视呢?张河主任给出了三点建议。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长时间用眼,感觉孩子视力下降了?张河主任表示,一定要辨别真假近视。假性近视是一种疲劳状态,由于用眼过度、调节紧张而引起的一种功能性近视。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及时缓解,假性近视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同时,只有科学准确的验光,才能给视力带来保障。除了近视,斜视、弱视、远视、散光同样可能造成孩子出现看不清的现象。
目前斜视和弱视都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一旦错过时机或者斜弱视当近视治疗,都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所以,科学的检查,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发现潜在的眼部疾病。
张河主任指出,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视力问题及眼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建议从孩子3岁起,每3-6个月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视光检查,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追踪检查视力及视功能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寒假作为青少年儿童眼病的高发期,随着返校季的到来,张河主任提醒广大家长:“开学前带孩子进行一次全面的视力检查至关重要。预防孩子近视发生,科学防控近视发展,严格把守视力关卡。”
日常如何养成科学用眼习惯?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阅读写字时都要牢记一个口诀——“一拳一尺一寸”。就是说,眼睛距离书本33cm,身体和课桌之间保持1个拳头远,握笔的手和笔尖要有3.3cm。
还要注意,不要趴着、躺着或者在走动时、移动的车内看书,也不可在光线不足或者晃眼的阳光下阅读。
使用电子产品时,要设置青少年模式,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坚持每日户外运动。科学研究证实,坚持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形成。
在家可以提醒孩子增加户外活动的次数。这里的户外活动,不仅仅只是踢球、打球等运动,饭后散个步、下楼倒个垃圾等,只要是白天的、户外进行的活动都可以。
专家认为,其实近视不可怕,它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的重视,以及用对科学的方法防控。近视发生的年龄越早,成年后发展为高度近视的概率就会越大。而近年来,由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致盲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凸显。
“近视的低龄化,不仅仅意味着‘戴眼镜的年龄提前’,我们更需要看到由此引发的‘儿童视力危机’。作为孩子家长,一定要趁着孩子课余定期带其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视光检查,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用科学的思维理性应对,做好孩子近视防控道路上正确的引路人。”张河主任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