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草编、吹糖人……“闹元宵”非遗项目玩个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今天是元宵节,虽然天公不作美,上海一早就笼罩在淅沥的雨水中,但沪上各中小学的“闹元宵”活动都精彩纷呈。在上海市沙田学校,一至九年级的学生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游园活动,剪纸、草编、面塑、糖人、花鸟字、风筝等多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校园,带领学生体验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电磁炉上的锅里挖一块麦芽糖,在手里捏几下,拉伸糖块形成一个“管道”,然后边吹气边捏,一个“糖牛”就“现形”了。在“戏剧糖人”的展台前,吹糖人非遗传承人杨振全边做边向学生们讲解,不时还让学生们“上嘴”吹一番。中国传统手工艺关于“糖”的文化多种多样,糖人技艺比较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技艺可分为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杨振全介绍说,吹糖人是一项需要手脑高度配合的技艺,而且糖对小朋友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让他们实地体验一次就会对这个项目有直观了解。“很好玩,我吹出了一个糖球。”四年级的卢馨悦拿着她的“成果”向周围同学展示道。
草编技艺展台前,学生们拿着草编原料跟着非遗项目传承人动手操作:一条长长的叶子,扭几下就“蜕变”成了一朵玫瑰花;几条叶子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蝴蝶、一个蚂蚱就“诞生”了……孩子们手眼结合,编得起劲。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在剪纸技艺展台前,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非遗传承人手上的动作,剪刀在一叠红纸上“腾挪转移”,不一会儿一叠奔驰的红马就呈现在大家眼前。
初二年级的韩克力草梅是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小学期间她就参加了学校的彩蛋兴趣班,学习手绘彩蛋。虽然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但她的彩蛋技艺并没有生疏,只用了十来分钟,她就现场绘制完成了一枚梅花图彩蛋。而除了彩蛋,她还会画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独特的风筝文化,彩蛋绘制也是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的瑰宝。”沙田学校政教处主任黄泓介绍说,从2014年开始,学校引入《风筝制作与放飞》《手绘彩蛋》等课程,以“三民”(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艺术、民俗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多方面着手,给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她表示,此次元宵节游园活动,学校邀请了剪纸、草编、面塑、吹糖人、花鸟字、风筝、彩蛋等七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近距离向学生展现这些非遗项目的魅力。
据介绍,作为市优秀传统文化技能技艺研习和非遗保护传习基地,沙田学校近年来重点推进“三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开发了近20门教育课程,编写了《武术》《中国传统风筝》《中国运动风筝》等系列校本教材,并聘请了一批市、区非遗传人、专家和老艺人来校指导,传授技艺,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普及和传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