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搪瓷在国外爆红?来这家咖啡店感受下搪瓷中的“光阴故事”吧
2021-02-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近日,国内无人不知的“搪瓷痰盂”竟然在国外火起来了,还被作为“中国传统果篮”出售,标价约合400元人民币。这波“神操作”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与搪瓷日用品相伴的岁月。

如今,一家开在五原路上的“聚福咖啡”就以满满的“搪瓷”元素,呈现出我们记忆中的老上海风情:搪瓷杯、搪瓷碟、搪瓷展……年轻的创业团队说,希望咖啡店能把大家带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市井人家,领略不一样的上海魅力。

 就着搪瓷杯喝口麦乳精 

打开大众点评,在上海搜索“搪瓷”关键词,被频繁提及的竟然不是搪瓷厂也不是杂货铺,而是开在五原路上的“聚福咖啡”。

从器皿到展览再到店里售卖的周边,密度极高的“搪瓷”元素让这家咖啡小店呈现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味道,在或欧美网红风、或冷清ins风的上海咖啡地图上独树一帜。

墙面上挂着错落有致的老式搪瓷盆,富贵的牡丹花映着大红的“团圆”两字,和记忆中的喜气满满交错重叠;木架上整齐叠放着熟悉的“囍”字搪瓷杯,大红大绿的配色花团锦簇,年代立刻被拉远。

但店里的搪瓷又和记忆中的不尽相同——厚度增加了,触感变得更加舒适;图案也不只是大大的囍字、夸张化的花草虫鱼,复古巴士、国潮图案、几何线条、素雅花束……活泼又不乏复古风韵年轻化设计感,让曾经“土味十足”的搪瓷器具,光靠颜值就足够“审美在线”。

“我们想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它、喜欢他,所以会把以前的老图案重新修改一下,结合新的元素和风格。”聚福咖啡店市场部工作人员小笠原介绍道。

有意思的是,搪瓷在这里不仅是装饰和商品,还能作为餐具于饮食使用。点上一杯“荔枝气泡”,店员会递来一只复古搪瓷杯,而招牌饮品“麦乳精咖啡冻”,配的则是SHANGHAI牌麦乳精红黑杯,把你一秒带回那翻出麦乳精的铁罐偷偷吃上几口的童年时光。

蛋糕盘也是风格鲜明的搪瓷制品,小巧精致的搪瓷盘装一个点心刚刚好,点上一个聚福葱油饼,中式点心西式起酥做法,是确确实实的“混搭风”。

目前,店里还陈列着一个名为“搪瓷看时代”的展览,从民国时期使用的时髦高端奢侈品提篮盒,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有、人人用”的搪瓷缸、洗脸盆,以及各种大小的果盘,这里都可以找到原物。一旁的图文资料梳理了搪瓷制品的前世今生,让观众从这些承载着江南文化和民族记忆的“容器”里感受“光阴的故事”。

 对崇明老布再创作 

“聚福咖啡”的风格虽“老”,背后的创业团队却年轻得令人惊叹,平均年龄只有24岁。

店主大牛是南昌人,但从小生活在上海。在他的记忆中,“老上海”可不仅是浪漫的旗袍风情和摩登的外滩建筑,朴素的搪瓷杯、编织袋、印染桌布、刺绣电视机罩也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上海元素。

留下上海人曾有的生活、曾经的记忆和情感,呈现多样化的城市印象,这群年轻人决定在充满历史沧桑的老马路上开办了这家颇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潮咖啡店。

崇明老布也是团队的灵感源泉之一。“我们觉得老布的图案怎么都这么好看!”他们发现在崇明老布的花卉图案面料中,有许多将东西方结合在一起的让人着迷的图案,也出现了汽车、机器、桥梁和城镇等各种应景的印花。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手工生产的印花布已经极为少见,团队于是挑选出一些独具上海特色的图案,用现代科技把它们保存下来,进行再创作,并将其移植到年轻人喜爱的文创用品上——笔记本、铅笔、留言卡、别致的手拿包、镶嵌着五彩蝴蝶图案的纸巾盒……印着花卉图样的搪瓷杯也是其中之一。

“把这些图案放在生活中能用到的一些东西上,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自然就会喜欢上这些好看的印花。”

不久前,团队在咖啡店的街对面新开了一家“老印花布”风格民宿,上世纪的摆件放满大半个房间,热水瓶、老台灯、复古收音机、壁挂摆钟、老布印花的沙发和扶手椅……一切的摆设都经过精心挑选,不少是这群年轻人从崇明亲自收来的老物件。

在这个“沉浸式”的老上海空间,一坐下,就能回到旧时闲话家常的慢时光,是钢筋水泥挡也挡不住的温情和回忆。

 老师傅带来兔子灯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希望把这空间狭长的咖啡店打造成一个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

2月底,咖啡店一角,77岁的王宏春师傅铺开了做兔子灯的摊子。先把兔子的骨架搭好,再把宣纸分块,用白胶依次粘贴在兔子的骨架上,最后把宣纸剪成条儿,依次粘到兔子灯上,一身茸毛的红眼睛兔子就完成了,憨态可掬,怀旧味儿十足。

6岁的童童经过这个摆满兔子灯的小小角落,立刻拽着妈妈的袖子挪不开腿了,“给我买一个吧!好可爱!”“哎,这个可是妈妈小时候的回忆啊”妈妈蹲下身,和童童说起自己小时候在兔子灯里头点燃一支红色蜡烛,在弄堂里提着或者拉着玩的场景。

这是“聚福咖啡”和《上海师傅》一书作者周祺的合作。周祺是“上海师傅”的样本采集者,用8年时间寻访了60多位行将隐退的手作师傅,出版了《上海师傅:最后的手作记忆》。今年年初,她所在的上海风景工作室与“聚福”合作,在咖啡店一角,以半销售半展览的方式呈现来自上海师傅的手工杂货。

“很多手艺都已经慢慢地失传了,但其实这些工艺都很精致,也是一种文化。”聚福咖啡店市场部工作人员小笠原说,团队愿意免费提供咖啡店的场地,就是想尽力让这些传统工艺能够出现在年轻人的视野中。

小笠原介绍,“聚福咖啡”已经策划了一整年的“上海师傅”展览。下个月,象征“称心如意”的杆秤会出现在“聚福”一角,未来,升箩、筛子、草编杯托都会以不同主题,在这个街边的“文化客厅”等待你的偶遇。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