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年轻人要未来!2025年上海的文化金字招牌将更闪亮
2021-03-0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到2025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品质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演艺机构,成为品位蜚声沪上、品质引领全国、品牌享誉海外的文化新名片。”3月1日,下辖多家剧院和院团的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首次明确提出五年计划——“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如此阐述中心的5年目标,引起业界和公众高度关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梳理这份文件后发现,这份规划除了有极高的目标,在具体推进措施上也有从经营到创作到人才等各链条的细化方案。

有底气,疫情下的大考拿高分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是致力于高雅艺术发展和剧场经营管理的文化演艺机构,通俗地说,它是一个文化集群——目前下辖上海大剧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等六家剧院和院团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歌剧院。

中心实力很强,尤其在2020年的疫情考验下,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记者获悉,在演出场次方面,艺术中心着力化解疫情下的疲软局面和上海大剧院小剧场、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等场馆修缮工期的不利影响,实现全年演出场次805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在疫情之年也取得了国内剧场少有的的经营业绩。

重大创作方面,大剧院艺术中心推出原创歌剧《晨钟》《田汉》,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茶花女》,民乐《海上生民乐》《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着重打磨现实主义的海派精品。

文艺形式方面,打出线上线下融合的“组合拳”,以国内首发的付费流媒体节目演出季“巡演零号站”、mini音乐节和“用音乐温暖世界”特别直播等为代表,触达国际高端资源,促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合作,探索、推出云演艺的“中国方案”。

公益普及方面,思南赏艺会、音乐午茶、艺树计划等活动坚持数年耕耘,在各项文艺演出、音乐剧节等之外增强助力“演艺大世界”建设,“口罩芭蕾”在疫情期间以其特殊精神和内涵引起全世界关注。

第一次,成立后首颁五年计划

张颂华在对目标的阐述中,“2025年”“最具品质和国际影响力”等用词,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记者也获悉,这是艺术中心2005年成立以来,首项概念明确的五年计划,而它提出的大背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国内外演艺生态的巨大冲击。

上海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演艺城市之一。2025年,也是艺术中心成立20周年,提出这样的目标,张颂华表示“是我们这代文化行业从业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

这一发展目标与中央和上海“十四五”为文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相统一。“十四五”期间,艺术中心将始终坚持以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全力打造引领艺术创作和管理服务标杆的高品质文化演艺平台,助力上海建设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服务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据悉,除了大剧院艺术中心层面,旗下每个院团和剧院也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愿景,加强原创和运营,强化融合与创新,构筑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超前瞻,05后观众已成目标群

观众是演出的土壤。要完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观众群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这份五年计划中,艺术中心超前瞻地提出“特别要注重培养‘05后’的年轻观众”——众所周知,如今90后、95后观众还没完全成为主力,下一代的培养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心认为,不同于流量明星、热门综艺等汇聚的泛娱乐赛道,高雅经典艺术相对处于“小众圈层”,而观众培育周期相对较长,文化消费群体迭代吸纳Z世代应提早筹谋,所以才要这么早就做准备。

而让年轻一代接受高雅经典艺术,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伴随受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呈现多元趋势,“出圈”“破圈”是如今文化行业的流行词,只要有好的内容,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能。

为此,艺术中心还将建设演艺新场景、文旅新场域、产业新链条三大新业态,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像年轻人喜欢户外演出,那文化广场就有户外舞台演出季,上海音乐厅有银杏音乐会、草坪音乐会,大剧院的户外集市也颇有人气,这些都是年轻人眼中的“网红地带”。

此外,响应文旅融合的号召,让剧院从文化消费地成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网友必到打卡地,也是“非常年轻人”的举动。

促融合,院团联手同下一盘棋

当然,作为艺术中心,如何让现有演艺资源效益最大化,是五年新计划的核心目标。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从原创剧目品牌、国际节会赛品牌、公益文化品牌、剧院管理品牌等四项品牌塑造为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动能。

“融合发展、守正创新,多元经营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院团和剧场资源丰富,但是还没有形成更大的合力,应该要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综合影响力。”张颂华坦言,旗下院团未来将会同下一盘棋。

做强原创剧目品牌,建立引进、改编、委约和自制的多样IP库,鼓励各院团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军95周年、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题材创演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创剧目,并加大自制剧的国内外巡演力度。

艺术中心目前承办了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等重要赛会,五年计划中要求提升它们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探索举办国际演艺领域器乐、声乐等顶级赛事,“扩大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艺术中心旗下的剧院和院团,都已是国内知名的机构,堪称金字招牌。而接下来,这些金字招牌将开始对外发力。“我们要在巩固1.0版三大剧院三足鼎立中心城区的基础上,2.0版聚力强化中心磁场,与周边区域和空间形成辐射联动,3.0版要做大上海主场,‘十四五’,以上海大剧院的剧场优质管理资源为资本输出管理服务,运营好上海西岸大剧院,杨浦大剧院。4.0版要努力走向长三角及全国市场,力争形成全国剧场空间雷达状版图,擦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管理服务和输出的金字招牌。”张颂华说。

要人才,推动青年人成台柱子

金字招牌的底蕴,是人才。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即表演艺术人才、剧目创作人才、剧院运营管理人才、舞台技术人才、市场拓展与营销人才、互联网人才等,发挥大师优势的同时,也将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成明年各个链条的“台柱子”。

舞台上,壮大表演艺术人才强将。发挥名家大师引领作用,善待作出贡献的台柱子,发扬和传承大师的艺术经验;同时培育明天的台柱子,发挥青年名家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入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优化“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引进海内外名家大师,参与中心剧目的创制和演出,提升国际知名度。

舞台下,则聚焦演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剧本剧目孵化、创作和引进者;汇聚国内外演艺专家驻团指导、提升专业能力;下一步,要强化制作人概念,培育很多的制作人和版权方面的人才;注重剧院运营管理人才、舞台技术人才、市场拓展营销人才、互联网人才,壮大剧院管理品牌人才库,扩大视野招募有海外留学和实践背景的运营管理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这些不只是口号,大剧院艺术中心已经和相关剧院和专业高校进行联动合作,开始布局舞台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探索试行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畅通管理、营销人才发展渠道;引进具有互联网基因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智慧剧院建设,加大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