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个电话,这个95后大高个儿拿起了“爱的号码牌”
2021-03-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杨婷 赵佩瑶 

姚德隆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19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上周五做了一件广受点赞的事儿:他成为上外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却平静地说,自己是在众多拿着“爱的号码牌”的人中幸运地排上号的那一个!受疫情防控的需要,这名95后全程一个人在医院里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因为医护人员的照顾,更因为想到正在救助他人,他便没有孤单,只有热血!

 接到配对成功电话以为是诈骗 

造血干细胞捐献,又被称为骨髓捐献,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步是加入中华骨髓库,入库之后就要等待与血液病患者的检索配型结果。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造血干细胞相匹配的概率是万分之一;在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寻找与患者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更是难上加难。

“大一时,机缘巧合了解到中华骨髓库入库活动的志愿者招募的信息,怀着好奇心和志愿回馈社会的心,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情况后,我立即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姚德隆回想起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初心,这也是他参加的第一份志愿活动。并非惊天动地的善举才能称之为善,那份不假思索的本能、那份源于内心的触动,如涓涓细流般汇聚成拯救生命的磅礴之力。

其实,志愿者加入骨髓库后,每天都会与患者的数据进行匹配,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成功匹配”背后,是无数次的擦肩而过。

因此,在姚德隆的眼中,选择了“志愿者”这一集体身份,便应在甘于无名、默默奉献中发光发热:“在众多拿着‘爱的号码牌’的人中,我是幸运地排上号的那一个。”

“难以置信,甚至怀疑是诈骗电话,毕竟我入库已经差不多7年了!”2月初的一天,姚德隆接到红十字会电话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样。工作人员告知他,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并询问他的捐献意愿。了解了情况后,他毅然答复:“我愿意。”

尽管如此,工作人员仍希望他能与家人商量之后,次日再答复。短短一天的时间里,他了解了其他捐献志愿者分享的经历,查阅了相关资料,内心也逐渐由紧张兴奋过渡到理智平静,但捐献的意愿却没有随着心情的起伏而有丝毫地动摇。

 全程一个人在医院完成捐献 

“妈妈一直有献血的习惯,所以很坚定地支持我去捐献。爸爸一开始还是有些疑虑和担心的,但是我告诉他这不会影响我的身体健康,他也定了心,为我投下了赞同票。”

他说,“我觉得缘分真的挺奇妙:在茫茫人海中,它把我和素未谋面的患者联系到一起,感觉自己就像动画片中被命运选中的孩子,要去完成一项光荣的使命。”

姚德隆告诉记者,这次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得知捐献安排后,他更加注意饮食均衡和补充营养,晚上也不敢熬夜了。

2月19日,姚德隆从家乡回到上海,第二天就到医院做了核酸和抗体检测,之后又在学校休整了一天。

“22日上午,学校派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开始住院。之后每天也就是早上做做血常规,上午下午打打针,过上了9点睡6点起的‘退休生活’。”

上周五捐献骨髓的时候,是在医院血液科专门的房间,全程有医护人员和红会工作人员的陪伴。姚德隆说,没有孤单,只感觉充满热血充满希望。

“从9点到下午2点半,5个半小时的捐献时间比较顺利。由于疫情期间,医院防疫要求比较严格,我就没让家人陪护,全程都是我一个人,不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周到安排、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学校后勤工作管理处、学生处、校医院以及高翻学院师生的关心爱护,都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可以更加安心地去捐献。”

“这个超级超级疼的,从大腿静脉抽的血,抽超多血。”学校同学得知后纷纷为姚德隆点赞。对此,姚德隆很感动,也感觉有点受之有愧,“毕竟自己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他提出,可能大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有一定的误解,其实,他捐的时候抽的是手臂的静脉血,针管还没有献血时的粗,“不是很疼,只有一丢丢痛吧。最后的失血量也只有193cc,绝大部分的血液在循环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都回到了我的体内。”

姚德隆说,现在他还在学校安心休息,吃住都获得了学校的专门照顾,自己感觉捐献后的反应也不大,应该很快就能恢复。

 让更多学子传递爱和青春热血 

善,是一个善激起另一个善,是凝聚合力,共绘爱和美好的愿景。加入中华骨髓库,这一善举如一颗志愿奉献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从那时开始,姚德隆便与志愿者的身份不时产生交集。他是现任高级翻译学院团委志服部部长、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曾担任第二届进博会志愿者、市外办线上防疫志愿者、第三届进博会志愿者等。

姚德隆一直十分期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爱心,传递善良。“体重越大,责任越大”。他这样调侃自己的大高个儿。

“我觉得志愿服务活动最有意义的一点在于,它能够传递爱、奉献和互助精神等这些人类身上最美好的特质。能够参与这类活动,并切身感受这些美好的特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体会自身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感受善意在相互传递间迸发,见证社会在凝聚合力下进步,这就是善的向心力。

他的身份在志愿者和“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间来回切换,一个善在助力着另一个善,一个善也在激起另一个善。

关于志愿行动上的推进,正在休整中的姚德隆已经在和学院团委老师筹办骨髓库入库志愿者招募活动,希望将此办成一年一次的固定项目,让更多青年学子加入进来,传递爱和青春热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杨婷 赵佩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