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上海小伙尝试掀起搪瓷国潮风
2021-03-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近日,曾经的国民搪瓷痰盂在国外被作为中国传统果篮出售的消息,让大家哭笑不得,这误会也实在太大了。

搪瓷杯、搪瓷盆、痰盂罐……这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标配的物件,承载着很多人的集体回忆。曾几何时,搪瓷用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如今,它们早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而年轻一代对它们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在嘉定,有这么一个90后的上海小伙,却在坚持着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并且还要让它们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搪瓷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在位于嘉定江桥的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里,珍藏着2600多件搪瓷制品、400余幅搪瓷画作。一排排手工喷花的搪瓷面盆上印着花鸟山水和“上海”“青春”“寿”“奖”等文字,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

今年已经65岁的谢党伟当初创立这家展览馆,与他的传奇经历有关。原来,他从18岁开始学习搪瓷技术,进入上海搪瓷六厂成为了一个喷花工,时光飞逝,一直到2002年,他作为最后一任厂长,送走了最后一批产品,目睹了一度达到七座工厂规模的国有搪瓷业的终结,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之后,他转而成为一名搪瓷收藏家,并做起了搪瓷文化传承与推广。

“搪瓷就是珐琅,是舶来品,源自埃及,盛于西方,1956年我国在制定工业标准的时候,才改名搪瓷。”谢党伟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他依旧在这个领域里散发着光和热。

在展览的尾声,一批极具有现代风貌的新搪瓷作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精妙的设计、高级的质感,潮味十足,让人爱不释手。原来,它们正是由谢党伟的儿子谢贤所开发的文创产品,更年轻化的审美和更优良的品质,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搪瓷也可以被赋予时代感和多变性  

“刚一开始,我对搪瓷并不感冒。”谢贤说,“直到后来前往欧洲留学,在那里,我发现原来搪瓷也可以做得非常有时代感和多变性,从而燃起了我回国后的创业激情,决定探索出一条崭新的搪瓷之路。” 

2016年,年仅26岁的他,与妻子、友人共同创立了以搪瓷为创作主体的品牌:玖申。玖申的谐音是久新,意为守旧迎新。对于上海人来说,久新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一个国民品牌,许多人的家里都曾经出现过上海久新搪瓷厂出品的物件。

“曾经有一个顾客和我说,我们家的搪瓷杯好漂亮,好精致,买回家后,她都不舍得用,把杯子当作工艺品,放在了玻璃柜里观赏。”谢贤说道,“听到这样的夸奖,我一方面很开心,另一方面,我也有点担心。因为在我看来,搪瓷制品的本质,还是用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换句话说,它们只有被真正使用起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才能够更加长久地持续下去。如果依旧像是博物馆里的收藏品那样静态,那它的数量肯定又会开始萎缩,这恰恰不是我想看到的,也不是我创立玖申的初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是创业者,年纪轻轻的谢贤还有另一个身份:上海工艺美院的老师,教的是他的老本行服装设计。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他逐渐接触到了一些非遗大师,经常去大师们的工作室里参观、学习。他的第一个与非遗大师的合作系列是和一位山西的版画大师的合作,大师的版画技艺非常精湛,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一点点老气。所以,谢贤就从版画中提取了颇有代表性的元素与人物,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在配色和图案上都做了减法处理,以确保最后烧制出来的产品是素雅的,更加经得起每日的凝视与推敲,融入日常环境。

搪瓷创作上的国潮尝试与思维,也渐渐渗透到了谢贤的日常教学中。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被安排到不同的小组,谢贤当仁不让地负责起了国潮小组,学生们也经常会问他一些有关搪瓷的问题。

在谢贤看来,国潮有很多的元素可以去挖掘,所以一定要整理出自己的主题线,用内在逻辑把它们串联起来。只有当设计与作品有了一定的延续性,才能更好地讲好国潮故事、中国故事。最近,他又在招募新一批的年轻设计师了,到时又会有什么新的创作火花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