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爿公用电话亭里,老人为了一个约定守着孤独
2021-03-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周紫薇/图、视频

福州路614弄的弄堂口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岗亭,窗口摆着三台橘色的电话。市话三分钟四毛、国内长途一分钟两毛的价格,价格和它本身一样或充满“时代感”。27年来,沈玉琇就在这片岗亭里,守护着或许是全上海最后一爿公用电话亭。

 “坚持运营是为了丈夫的约定”   

1952年,上海有了第一部传呼电话。此后,大大小小弄堂口的小亭子里,几部色彩鲜亮的公用电话,几位值班的传呼员,成为上海的一道风景线。

1993年,福州路614弄弄堂口的这爿公用电话亭,交棒给曾是附近制衣厂的女工沈玉琇管理。后来,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紧接着手机高度普及。时至今日,大部分传呼电话遁去,曾值守传呼电话边的人也悄悄匿在人群之中。传呼电话不多了,值守人也不多了。

每天早上8时,沈玉琇就下楼到小区门口的亭子里,用酒精沾湿布头,把放在铁皮箱子上的3部电话消毒一遍,接着把电话放到窗台搁板上,开始营业。

“当年大家用拷机(BB机)的时候,公用电话亭最忙。”沈玉琇说。以前这里是一个公交车站牌,每天来打电话、回拷机的人特别多。在沈玉琇的传呼电话亭,打一个电话4角钱,只收现金。她细心地保存着好几本公用电话日报表,几月几日哪户人家打了几分钟电话花了几块钱,一笔一画记得清清楚楚。

“其实现在,来这个电话亭打电话的人还是比想象中多的。”沈玉琇说,光上个月的电话收入就有80多元,当然无法与以前相提并论,要知道在2005年,电话亭的半月报收入就有上千元。

沈玉琇告诉记者,自己有退休工资,两个孩子也已成家立业。“我坚持运营电话亭不为赚钱,只为是与我丈夫一个约定。”原来1996年,她丈夫去世前特地叮嘱,自己身后,电话亭务必不能关,要能有个念想。

  “电话亭虽然小,但也一个服务大家的行业”  

电话亭前人来人往,上演一幕幕家长里短。

沈玉琇还记得她和一个东北小姑娘的故事。几年前,有个东北姑娘来到电话亭打电话。姑娘在电话中透露,自己在老家铁路局有文职工作,只是叛逆逃出来想在上海打工,自己还没落脚地,而应聘的地方也需担保人。姑娘人生地不熟,说着电话,蹲下哭出声。沈玉琇心生怜悯,待姑娘通完话后,叫住她,预备留宿她一晚。

“你这么好心,不怕人家偷你的首饰耳环呀?”面对周围人的劝止,沈玉琇倔强地说:“人在下面做事情,老天爷在上面看,都是真心换真心。”

后来,这个姑娘想要找份工作,沈玉琇就做了她的担保人,附近餐厅听说是“614弄门口传呼阿姨”作保,当下就“买了面子”。之后的一个月里,沈玉琇常劝她回家,终于说动了这个倔强的姑娘。

“电话亭虽然小,但这是也一个服务大家的行业,帮助遇到困难的人,都是应该。” 沈玉琇说道。

  “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守下去”  

去年,沈玉琇和“上海最后一爿公用电话亭”被大家熟知,专程来参观的人多了起来。“昨天还有广播台的人过来找我。”沈玉琇告诉记者。在她的手机里,拍了不少与来访者的合照:里面有外地和本地的记者,还有新闻专业的学生,以及一些外地游客。

面对越来越多的关注,她更是不敢怠慢,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用酒精沾湿布头,把三部橘色的公用电话消毒一遍。

“大家来看我,我还是蛮开心的。” 沈玉琇笑着说起了自己的“维修之路”。

原来,沈玉琇的三部电话机有一部很早就已经坏了,还有一部有接触不良。沈玉琇想修好它们,但当修理员上门时,也犯难了,“实在是找不到配件,如果能找到就给您送来。”沈玉琇在手机里存下修理员的电话,时不时催促他。为了修这台电话,她还拨打过市民服务热线。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公用电话亭了,电信部门很快就上门来维修了。”她说,如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才会来打公用电话,比如手机没电了、钱财被偷了。

对于沈玉琇来说,公用电话亭是一辈人的记忆,也是后半生的牵挂。27年来,沈玉琇为不少人提供过帮助。沈玉琇只有一个请求,希望电信部门能帮忙维护保养这仅存的三台公用电话:“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守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周紫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