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何建明系列党史课开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为了响应党中央开展党史学习的号召,上海图书馆3月4日开启“何建明系列党史课”,以“文学家的党史课”的视野,为人们讲述一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党的历史。
何建明是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近年来,他多次聚焦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实,接连推出《浦东史诗》《革命者》《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上海表情》等作品。他对革命历史有着系统研究和独到见解。而作家所讲的党史更侧重阐述复杂人性与曲折故事,何建明心目中的党史,是“有情感、有温度,是可以穿越时空、通过眼神与眼神交流的。”
何建明的第一讲主要谈了他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什么在上海?”这个问题的理解。他从历史的选择、阶级的选择、地域的选择、时代的选择等四个层面剖析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初心之地的成因。何建明认为,20世纪初的上海正是历史的交汇。当时,上海各界思想百花齐放,各种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一方面,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石,而一百年前上海产业发达,一百多万工人齐聚上海,在国内形成一枝独秀的盛况。
此外,何建明还结合多年实地走访经验,认为上海当时的城市格局也让党开展地下工作成为可能:旧上海错综复杂的城市风貌,相对适合掩护地下工作,客观上为萌芽期的党组织提供了无形保护。20世纪初上海人口密度大,建筑紧凑,小胡同、小阁楼四通八达,彼此串联,共产党员散落其中,上演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
总之在何建明看来,党诞生在上海是历史的选择。“东方第一大城市、中国沿海第一产业工人聚集地、进步的知识分子聚集地、中国南北之中心,‘天时地利人气旺’,在这些因素的集合下,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何建明感慨地说,“上海是一座有担当、有包容、可交融、可出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注定伟大的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何建明系列党史课”由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解放日报联合主办。从现在到4月下旬,这个系列党史课还有“影响列宁的三个中国人”“十三个‘一大’代表之外的‘一大’人”“上海街头的第一滴血”等内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