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的底色和亮色是什么?小提琴家徐惟聆的传承故事很动人
2021-03-06 文体

师生音乐会将别出心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文脉,不是虚无缥缈的。当一位位大家的名字串联在一起时,文脉将显现出其清晰而闪亮的脉络。

百年前,一位热爱音乐热爱小提琴的年轻人,考入上海的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成为教授、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首席兼指挥富华的学生。年轻人叫陈又新,因为在小提琴演奏方面的极高造诣,让他后来成为首批进入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四位中国人之一。

解放后,他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培养出了著名音乐教育家李牧真。而李牧真教授和林耀基教授,后来又培养出了小提琴家徐惟聆。在改革开放初期,音乐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率团访华时,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的徐惟聆,就被艾萨克·斯特恩、耶胡迪·梅纽因及小泽征尔等世界级大师视为最有前途的中国青年演奏才俊之一,出现在由斯特恩亲自监制的著名奥斯卡获奖纪录影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

如今,徐惟聆也已是小提琴界的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员,遍布各大知名交响乐团。

百年就像是一个轮回,徐惟聆的学生柳鸣,2020年考入上海交响乐团,并成为乐团首席,并且成为了这支百年老团历史上最年轻的女首席。她的另一位学生张润崯,则是上海另一名团——上海爱乐乐团的乐队客席首席,同时还在上音管弦系担任教师。

这是文脉的传承,也是教育的意义。3月8日,徐惟聆从教二十周年音乐会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举行。音乐会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和徐惟聆教授以及她的学生们,聊了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师生接受采访

 周游世界在不同角色间转换 

徐惟聆出生在上海。从事工程职业的父亲,很是热爱小提琴,徐惟聆小时候就跟父亲学琴。

“他以前和白俄罗斯人、犹太人学琴,对音乐很热爱、很执着。”她说。

受父亲影响,她在上世纪70年代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而在1979年艾萨克·斯特恩访华时,她被选中,参加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演出。这次的演出,让她开启了其后数十年国际上担任不同角色的大幕。

1980年,徐惟聆赴美深造,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及曼哈顿音乐学院获音乐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又在香港担任香港管弦乐团第一副团长。直到2000年,她受母校邀请,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同时,众多顶级的国际小提琴比赛,都邀请她担任评委。

“我在美国13年,后来回香港7年,直到现在,漫长的时间里,我当过乐队首席、独奏家、老师,同时还是很多国际比赛的评委,我在不同的角色里转换,得到了不同的教学体会,可以让学生们少走弯路。”徐惟聆告诉记者,自己丰富的职业生涯,都成了教书育人的养分,“比如我看了很多比赛,他们去参加比赛时,我可以告诉他们,作为一名参赛选手,评委和观众希望看到你的哪些方面;而作为一名独奏家,你在台上怎么才能把音乐体现得更好。”

这一点,她的学生张润崯极有发言权。“最早我拉琴也是闷闷的,但老师告诉我,表演时如果演奏家都像商品一样统一,没有人愿意听你。”他告诉记者,“老师担任了很多顶级比赛的评委,看过全球最高水平的演奏,所以指出我们的问题,总是能一针见血,她自己又有独奏家的身份,简单几句总能讲到要害,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

最让学生时期的他瞠目结舌的,是徐惟聆的“控台能力”。“她上台演出,甚至一下子就能让还在埋头玩手机的观众,放下手机!”

师生聚餐

 等学生毕业之后就做朋友 

如今,徐惟聆已是桃李满天下,而且都极优秀。因材施教,是她最大的能力。

徐惟聆如今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室是1703室。如今已是上交首席的柳鸣,想起当初能进1703的门,都还有点意外:首次见老师,到了约定的时间,她临时有事只好跟老师改时间;见面时穿着黑色破洞裤、打着黑色耳钉,还有个“一看就颇有心计的妆容”……

但是徐惟聆没有二话地选择了收她为徒。后来上课了,柳鸣一点小事就哭个不停、说话声音小语速快咬字还不清楚,她觉得老师会介意,结果徐惟聆仍然很包容。

“其实,学生好坏一开始就能看出来,没能力的孩子不会突然逆袭,但有些好苗子,可能一开始没有散发光辉,后面却会慢慢往上走。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一行,尤其是小提琴这么精细的专业。”徐惟聆说,每个学生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发现和发掘。

徐惟聆保留着做独奏家的个性,喜欢把头发染成红色、紫色等很炫的颜色,这也让不少刚接触她的学生,觉得老师“很锐利”“超严厉”。等相处下来,却发现她是“内心柔软的人”。

徐惟聆担任首届哈尔滨国际音乐比赛评委时,学生孙揽月前往观摩。这是她第一次去东北,一出机场就被冻懵了。一直在关注着航班的徐惟聆,在酒店见到学生后,先批评一通“穿那么少”,然后马上给她拿出了“准备好的羽绒服”;学生蔡杰林的业余爱好是变魔术,结果这让徐惟聆像孩子一般欣喜,“这个爱好在徐老师的期待下,促使我不断地研究、创作,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魔术——徐老师还经常会对我的魔术提出要求,她对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达到大变活人的效果!”

这样的大师,让徐惟聆成为了备受学生们喜欢的长辈,1703的团队,就算毕业之后也会经常一起外出聚餐,“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聚会,频率很高,凝聚力极强。随着他们长大,我们从师生变成朋友,好多事情可以共同探讨。”徐惟聆自豪地说。

“渐渐,除了‘尊敬’和‘怕’之外,我对老师更有感情了,”柳鸣提起这些,很是动情,她说现在“有时候我想向她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我就哭,因为她都懂的。”

师生为音乐会排练

 传承考虑时代进步 

徐惟聆的小提琴生涯,是文脉传承最好的故事。但她从不止步于机械的传承,她希望艺术能有时代特色,所以她向来鼓励年轻的学生们,在艺术上创新。

这次的音乐会,是师生同台的音乐会,参与者除了徐惟聆,有她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将近20人。“不仅曲目与众不同,这样形式的音乐会在国内外都不多见,”徐惟聆开心地说,“从一把小提琴到两把、三把、八把,最后来一个弦乐队,别具一格,别出心裁。我们希望把艺术性做到极致,又要丰富多彩,成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做成高规格的一场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还是有剧情的,她要求学生们,一起用琴声讲述一个故事。像三重奏,“就是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两个男生追一个女生,各种争风吃醋,还有肢体动作。学生们带着表演拉琴,很难,但旋律非常好听、非常动人、非常幽默,结局也让人想象不到。”

这个作品是维也纳一位作曲家写的,师生团队一起商量。让徐惟聆开心的是,学生们“根据音乐第一直觉编了剧本,然后都变成了戏精——他们都是天生的演员,演得很好,这可不是我自夸。”

徐惟聆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她的老师林耀基教授刚从莫斯科留学回来,“那个年代老师没机会上台演奏,教学材料也有限,都是要自己拼命从黑胶唱片里找灵感,很多事情给不了我建议”。

她认为,当时的自己,和现在的学生完全不同。“现在的学生挺难带的,”她笑说,网络大势挡不住,什么高水平的视频、音频都有,除了给学生建议,也更会鼓励他们一直去摸索。

徐惟聆曾跟她的学生宋晓晨说,也许你现在觉得你懂了,什么时候再回头,发现好像并不懂。这没什么错,时间总是会给你相对的答案,而答案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