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种子播种到孩子心中|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质量问题,如何“对症下药”?
2021-03-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提交了相关提案,为提升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质量建言献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还专访了参会的两位中科院院士,听他们现身说法“如何把科学种子播种到孩子心中”。他们分别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和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 委员支招 ==

如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质量?

“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质量亟需大力提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周锋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体系还未形成,中小学科技竞赛等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素养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考虑到发达国家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他建议,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出台青少年科学教育标准,为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才教育3C标准。

“我们还可以探索以线上教育等方式放大优质师资辐射效应,以虚拟仿真方式开展实操训练,弥补现有科学素养教育资源不足。”

在调研过程中,周锋还发现,一些学校将科学素养的相关课程功利化了,有的孩子对科学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关键的是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与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无关。创新成果需要有人才。我们不是到了大学生、研究生阶段才培养科技方面的人才,而是在中小学校阶段就要打基础。好的苗子不能在小学时就掐灭了。”

他还建议,对科普的定义要有所转变。“不是专业知识普及化,而是要讲科学精神,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是科学。如果青少年从小具备了这样的素养,就能对一些造谣事件有基本判断。”

▎丁奎岭院士

零距离与科学家对话

能激发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47岁就成为中科院院士……好厉害!”去年6月份,身为交大常务副校长的丁奎岭走进西南位育中学初三实验班“一月一行”之院士进校园线下活动,为孩子们讲述自己对科学、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在这场科普讲座上,丁奎岭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合成化学的魅力和化学的价值,让大家对化学的兴趣又增添了几分。

丁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将近10年,从那时开始,他就鼓励所里的年轻科学家们一起到校园做科普。

“上海的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得卓有成效。”丁奎岭表示。现在很多青少年崇尚明星、歌星、小鲜肉,应该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科学浸润,让他们能崇尚“通过创新,影响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精神,这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认为中小学校的减负,不是减少考试科目那么简单。我们恰恰要全面开展科学教育,帮助孩子们形成理性思辨的习惯。”丁奎岭举例说,所谓科学素养不是说数理化生一定要学多好、多深,哪怕未来孩子们不从事相关职业,不当科学家,也可以拥有基础的常识,不会发生现在社会上许多老年人特别容易被“包治百病的神药”所骗的窘境。

▎葛均波院士

对科研贡献最大的人

未必是那批死背课本的“听话学生”

在中科院院士葛均波看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从广义上说也包含青少年的健康科学教育,比如他就曾建议把体育课变成内涵更广的健康教育课。

平时,葛院士还十分关注健康科普进校园。当了解到大学里发生过几例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后,他牵头在大学里找了许多志愿者做心脏健康方面的科普推广。他还提出了“1拖6计划”,即让孩子们学习相关科普知识,再传授给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他还建议,科学素养提高要从小学开始,从教师队伍抓起。“现在的一些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学校老师不喜欢刺头,喜欢听话的孩子。但科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就是不能人云亦云。有数据证明,对科研贡献最大的人,未必就是那批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学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