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一家五口申请遗体捐献,85后女儿让父亲生命再度绽放
2021-03-08 上海

华欣(右二)全家参加“最美家庭”颁奖典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除署名外)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这两句诗一般的哲言,被用于向遗体捐献者致敬。

在浦东,有这样一个家庭,全家五口人都加入到遗体捐献行列,其中一人已实现生前遗愿。这个无私的家庭近日入选2020年浦东新区“十大最美家庭”。

 从实现父亲遗愿到全家都申请遗体捐献 

父亲(左二)生前与全家合影。受访者/图

“爸爸,我很想你,一路走好。”每年祭奠父亲时,华欣都会写上这一句,有一年,她加上了“豚豚很好,他也想你”。2016年,父亲因肺癌去世时,儿子豚豚才一岁多,父亲也才刚刚退休。

第一次听说遗体捐献是父亲提出的。“我一开始是比较震惊的,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最初只是父亲的一个意向,却因为突然查出罹患肺癌而变得坚定而紧迫起来。“父亲知道自己病情后,就很着急,敦促我们抓紧帮他办完遗体捐献手续。”

出生于1987年的华欣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2008年从复旦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时,正赶上浦东新区首次正式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这是上海最早的社工职业化,她从此加入社工队伍,一干就是13年。

“既然爸爸有这样的意愿,又是一件能够为医学事业做贡献的好事,我没有道理不支持。这或许也是我们这种平凡的人能为社会做点贡献的机会吧。”

在给父亲办理遗体捐献手续的过程中,华欣的公婆也对遗体捐献有所了解,并提出了一起申请。在老人们的影响下,华欣和当汽车工程师的丈夫也相继填写了申请表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同时还申请了角膜捐献。

 父亲的生命以“大体老师”身份在延续 

全家的遗体捐献登记证书。受访者/图

2016年4月23日凌晨,华欣的父亲过世了,年仅61岁。父亲以前做工程,后来看到社区有4050工程,就应聘进居委当上一名助残员,直到退休。他是一个普通人,就是想着在生命最后一刻,也要为社会做点什么。

拨打红十字遗体捐献电话后,父亲的遗体被接走了。遗体捐献后有一场丧礼,由遗体捐献接收站主持致悼词,感谢捐献者为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在华欣看来,父亲的生命没有终结,而是以“大体老师”的身份在延续。

有亲戚对华欣他们的选择表示了不理解,认为这不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这样的想法确实阻止了很多心中有遗体捐献想法的人,可我不想理会这些,坚持实现爸爸的心愿,我认为爸爸的心愿比别人的流言蜚语重要得多。”

遗体捐献2-3年后,如果家属有要求,可以由红十字会将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给家属。父亲不仅要求遗体捐献,他生前还决定死后要海葬。2018年10月27日,华欣在拿回父亲的骨灰后,为他办理了海葬。

青浦福寿园有专门为遗体捐献志愿者设计的墓园,纪念碑上刻着每一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其中就有父亲的名字:华解鹤。每年3月,都会有公祭仪式,华欣和家人都会去参加,并向纪念碑献花悼念父亲。更令她欣慰的是,因为亲属反对而没有办成遗体捐献的母亲,也因为多次参与公祭仪式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又升起了参与遗体捐献的念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