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东方卫视率先复播温暖大剧《国家孩子》
2021-03-1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如果一位母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只能说明这一个人善良的话,那么一个草原养育了3000多名孤儿,那就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了。”在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号推送的《“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个怎样的故事?》文末,网友“无欢乐不英雄”的这条留言,已经获得了几千个点赞。这条推送点赞最高的,则是一位网友说在电视剧《国家孩子》中看到了这个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提及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共和国往事,正通过各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当下年轻人所知晓。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东方卫视将从3月11日开始,重播这一经典剧。

 “不如把孤儿接到内蒙古来” 

时间回溯到1959年到1961年。

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即使是自古以来相对富庶的鱼米之乡江浙一带,食品也出现了严重短缺。很多人家养不起孩子,就把孩子遗弃了,被认为是繁华都市的上海,孤儿院里多了很多的孤儿。

这些孩子,很多尚在襁褓期,嗷嗷待哺,然而,上海也同样困难,奶粉和粮食严重短缺,孤儿院的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康克清同志,看了非常焦急,于是向周恩来总理求助,问是否可以从其它省份调一些奶粉过来。

自然而然地,周恩来总理想到了自己几十年的革命战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乌兰夫立即召开了会议,商讨奶粉调配事宜。而在会议上,内蒙古的同志也说出了现实情况:很多乳品厂停产了,调奶粉一时可以,但不是长远之计。“不如把孤儿接到内蒙古来,让牧民抚养,让草原把他们养大!”有人这么提议,得到了乌兰夫的盛赞。

乌兰夫在批示中写下了后来让无数人动容的话:“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动人历史,从1960年开始,持续到1963年。至今,在内蒙古档案馆内,还保存着当年接孩子的资料:1960年6月,呼和浩特组成17人赴上海接运组,接运100名;7月,伊克昭,19人接运小组出发,接运100名;8月,哲里木,17人接运小组赴上海,接运60名;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包头市……内蒙古全区都被动员起来,最终接回了上海和周边地区的近3000名孤儿。

 “我的凤英不是‘孤儿’” 

1960年的火车长途旅行,对这些孩子来说,远没有今天的出行这么舒适。但懵懂尚不知世事的他们,又怎知,未来的人生有那么多人,在用爱哺育自己?

孩子们抵达内蒙古的第一站,是保育站——集中养育,等适应了当地环境气候,身体状况好转,再前往领养家庭。

众多的保育站中,有一个名叫四子王旗保育站的地方,里面有一位名叫都贵玛的19岁女孩。她也未曾想到,在几十年后的2019年,自己会因为无私养育这些孩子,走进人民大会堂,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是共和国,对一位母亲的歌颂。

而事实上,当年这位做了几十位孩子“母亲”的内蒙古牧羊女孩,自己都还是个大孩子。都贵玛也是孤儿,政府安排她在保育站工作,看着28个最小几个月最大也才四五岁的孩子,她流着泪把她们一个一个抱在怀里,心里发誓“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们,让他们健康长大!”

从此,她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全身心地照顾这些孩子。而在这些孩子后来一一送往领养家庭后,都贵玛还是会偷偷地一家一家去探望,看到他们在养父母家庭活得很好,才会放心“放手”。遇到养育经验不足的养父母,她甚至会去批评。

她给与了这些孩子无私的爱,而这些孩子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一直会来探望自己的都贵玛额吉(额吉是蒙语中妈妈的意思)。不管多大,他们都会亲热地叫她一声:额吉!

内蒙古有一句谚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都贵玛,正是这些孩子的守护神。

同样,收养这些孩子的内蒙古家庭,也都给与了孩子无尽的爱。他们除了给孩子家里最好的营养,穿家里最好的衣服,对孩子们的心理发育,更是呵护备至。一位名叫包凤英的小女孩,被收养好,她的养父母就告诉所有知道这事儿的亲朋好友,不许提到“孤儿”这两个字,“我的凤英不是‘孤儿’,她是国家的孩子!”有客人曾在上门时,无意中说了一句“这个姑娘长得一点不像上海人”,她的养母从此不再跟这位客人来往。

包凤英的身世秘密,一直到她结婚,才被揭开。她找到了人生的伴侣,有人会陪她继续走下一段人生,她的养母才可以像都贵玛一样,放心“放手”。

 “用影像建构对家国历史的认知” 

历史不该被遗忘,尤其是这样动人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历史。

2018年,上影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刘小锋决定,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事件,搬上电视荧屏。6月,该剧摄制组一行到乌兰察布市采景,其中先后在集宁区、察右前旗、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凉城县、卓资县和四子王旗进行了重点采景;8月27日,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开机;2019年9月26日,由他担任总制片人并出演的电视剧《国家孩子》在央视开播。

刘小锋说,自己当初在筹拍这部剧时,一度不被看好,但他坚信,这其中无论是历史还是真情,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超越了血缘、地域、民族的亲情故事,是我们56个民族一家亲的见证,也是始于上海的不容忘却的历史。”

他选择了以孤儿们的“额吉”都贵玛老人为切入点,以她为原型塑造了乌兰其其格这个角色。电视剧播出后,大获成功,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剧目,该剧首播时收视率一直高居第一,单集最高收视1.41%,最高收视份额6%。更巧合的是,电视剧播出后3天,都贵玛老人获颁“人民楷模”国家荣誉。

内蒙古的人民,几十年来都从没叫这些孩子“孤儿”,至今都还叫他们“国家的孩子”,这一点也让刘小锋和编剧柳桦在草原采风时,备受震撼。也因此,剧本曾用名《苍穹下》,就是想寄托草原般辽阔、星空般深邃的无疆大爱,但刘小锋却坚持说服编剧,把剧名改成《国家孩子》,“国家是个宏大的词汇,孩子和妈妈又是极为细腻温暖的称谓。这个特定的称谓,不仅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更体现着我们国家的人文关怀”。 

他说,他们想“借此用影像建构对家国历史的认知”,“我自己演了20多年戏,深知一部好作品不能没思想、没营养,观众爱看好故事,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中的真事真情,就是好故事的源泉”。 

今年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这部剧再度被全国人民所关注。东方卫视也于3月11日起在全国率先复播,这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佳作,将让都贵玛和众多内蒙古“额吉”的这一段感人历史,再度温暖人心。

“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只要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团结在一起,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我要表达的现实意义。”刘小锋动情地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