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追星星的人
2021-03-14 生活

李晓晨

我和张菁认识许多年以后,我一直觉得,我们俩的相识应该更多加几分戏剧性才对,比如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里看某场实验戏剧时不小心狠狠踩了对方一脚,或者好不容易挤上早高峰地铁的车包上的小挂件钩住了她的衣服,等等,总之以我们平时七谈八谈聊天的画风和模样,就应该配上这样一种充满偶然性的开始。但其实,我和她的相识太过平平无奇,就是在鲁迅文学院的一个培训班上。似乎记得有天,我漫无目的地在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院子里瞎溜达,满眼都是看了八百遍的玉兰、池塘、猫咪和文学大家的雕像,就在各种熟悉里却一眼瞟见个跟我一样瘦的姑娘和另外一人散步,当我下意识加快脚步超过她的时候,听见她语速之快让人有听八卦没法听到全貌的担忧。再后来打交道多了,我常常笑她是“鸡血张”——如果你见过她和同事聊工作的样子,或者和朋友说起文学、音乐的神态,就会特别认同这样的说法。怎么会有一个人,在过了那么多年还对差不多同样的事情抱有这么激烈的热情和兴趣,我不太理解,但很能接受,毕竟,靠近这样一个人会让我觉得世间还有许多值得,未来还有很多期许。

我向来不愿用理想主义来形容一个人,特别是我的朋友,大概因为觉得这个词终究会让人不接地气甚或遍体鳞伤,不过除此之外也很难用其他什么词来描述张菁。我有点儿吃惊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生、长大的人的心中,还有这样难得的一种秉性,这种坚持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像她在《青年文学》咬牙坚持做了几年的“城市文学”排行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间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质疑,但她始终觉得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次交流彼此的想法,我也会提出一些有的没的突发奇想的建议,但我最支持她的一点是坚持文学的跨界和出圈,于是在她所评选的作品、邀请的初评终评委里,有人工智能科学家、纪录片编导、音乐制作人、城市规划专家等等,他们对于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未必多么专业、深入,但确实可以代表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和观点,而这也正代表了文学在当代社会的阵阵回声。

2019年,“城市文学”排行榜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揭晓,在夏天的暴雨里大家从全国各地抵达活动现场,我记得自己到达已经是凌晨五点,尽管路途坎坷艰难,但当天的活动还是令人惊喜万分。那场以“城市·存在·发生”为主题的论坛讨论和颁奖典礼颇具现代性色彩,一扫往日类似活动的模式和套路,既符合深圳这座城市的定位,也凸显出一份属于青年的刊物的风格。张菁和她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不遗余力、无微不至地做着一件件普通但必要的事情,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城市文学”排行榜这个品牌,也更希望人们可以看到“城市文学”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前几天,我在无意间读到英国作家特里萨·海涅写的《追星星的人》,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天文诗,巴西著名画家维克多·塔瓦雷斯设计了插画。里面有句诗是这样说的:“我要像一个风车般旋转,搅动银河的泡沫。我要骑在大熊座的后背,仿佛永远不会坠落。”这句诗让我想到张菁,她就是这样一个追星星的人,骑在大熊座的后背,仿佛永远不会坠落。

(李晓晨,青年作家,现供职于文艺报社。有小说、评论、散文作品见于《十月》《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

李晓晨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