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追逐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一头扎进了十里桃花园
2021-03-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十里桃花百里香,奉贤区吴房村迎来最美观赏季节。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中蕴藏着青春律动。

键盘、吉他、架子鼓贝斯,背景灯光很赛博朋克,一间音乐工作室隐匿在吴房村内,一群追逐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一头扎进了奉贤的桃花林、油菜花田中,他们试着用音乐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困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年想法。

▍▍  人前歌  ▍▍

青瓦白墙、田心野宿,奉贤区吴房村古韵悠悠。身担“网红村”,它有黄桃产业,年前田心农创集市火热开业,为乡村带来青春风。

吴房村临着高速路有一排两层小白楼,其中一栋属于音乐工作室,上下100多平米空间,一楼是排练地。吉他、贝斯、键盘、架子鼓……房间设计时考虑了混响、声场,角落安装吸音板,能做小型Live,从门口眺望高速路对面,成片桃花林尽收眼底。

录音棚在后侧小楼,从工作室走过去,还会路过一小片随风摇曳的油菜花垛,小楼倚着潺潺小河,一派“桃花院落,小桥流水柳依依”。

录音棚里诞生了音乐工作室第一首原创主题曲及MV。MV讲述了一名在陆家嘴闯荡的年轻人,他带着向往来到大都市,美好的幻想却被现实击破。迷茫与徘徊中,他无意间在朋友的鼓动下,来到了上海郊区一个充满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的神奇村子里,并希望能在那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归宿。

“这样能养活自己吗?做这样的选择是否要放弃原本安稳的工作?这样被人看得起吗?这样是否会被当作那种另类的疯子?这样能坚持下去吗?离开了城市喧嚣的他们能不能耐得住寂寞?(你问我)这里有未来吗?或许想要未来就得用力把现在给冲破。” 

彷徨,犹豫,自我怀疑,最终迈出了去往乡村的脚步。“终于梦到你,鼓起逃离的勇气,沿着心中的痕迹,决定不再犹豫,追寻脑海的旋律,奔向远处的田地。”

MV前几日上传至B站,播放量已超三万次,歌曲的共鸣引来几百条弹幕:“这个词写得太好了,戳中我了。”“打工人听哭了。”“有创意!音乐、内容都很牛的一个原创作品。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为你们的勇气点赞!期待你们的下一个作品。”

▍▍  曲后人  ▍▍

MV制片:曾达夫。他是音乐工作室的创始人。

这名95后大学四年里每天和电脑打交道,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工科生。研究着航空航天遥感、无人车自动驾驶的他一直将音乐视为最大的爱好,3岁半学钢琴,初中考出钢琴十级,高中组建乐队,大学里担任大型比赛的压轴DJ秀,向往自由的曾达夫梦想着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公司。

机缘巧合下,曾达夫跨越千里来到吴房村,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他被吴房村惊艳了:这里有产业、有业态,完全可以成为青年立业奋斗、安家落户的一种选择。而乡间自由浪漫的气息,更适合音乐人采风获取灵感,闭关专心创作。

“趁年轻圆自己一个音乐梦想和创业梦想。”当吴房村运营方给他一个开音乐工作室的机会时,曾达夫下定了决心。他呼朋唤友建立起主创团队。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伯明翰皇家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95后来到了吴房村。

比如顶着一头微卷黑发的张宜喆是个“酷盖”,一身黑色运动服,左耳戴一个黑色耳钉。在MV中,他的身份是编曲、混音、音效设计。学了四年机械设计,工科生的身份让他学起交互音乐软件时得心应手,只要坐在录音棚的控制台前,各种音效在他手下奇妙结合,不同的人听出不一样的心境。

最近他正打算建立一个原创说唱Beats曲库,为大学说唱人提供各种风格长度、结构的说唱伴奏,一首伴奏约3-4分钟,“快手”张宜喆一个月可编30-50首。

又比如长相白净、帅气的小米,堪称全能音乐人,MV中的身份是:作词、编曲、主唱。这名中国传媒大学录音系的大四学生,本想等6月毕业后再寻找实现音乐梦想的机会,但好友曾达夫一句“来吧”,让他觉得机会真的来了。前期他每天和曾达夫打三四个小时的电话,在音乐室选址、理念方面进行沟通。

面对陌生人,小米稍显沉默,但只要站在立麦前,自信的歌声散发出无限魅力。他和曾达夫分工明确,对外工作全都交给曾达夫,作为音乐总监的小米把音乐内容做起来。

这支带着团队所有人心血的原创歌曲,从歌曲创作到MV拍摄完成只用了半个月,作词、作曲、编曲、演唱、录音、混音,以及MV的策划、编剧、拍摄、剪辑、后期全由他们一手包办。

▍▍  乡村梦  ▍▍

“只想告诉当代年轻人,乡村,亦是一种选择。”这句话被打在了原创歌曲MV结束的公屏上。

这群成长、学习生活在城市的青年,在吴房村有了奇妙经历。“这里经常能看到村民大妈和潮酷音乐人融洽交谈或是欣赏现代音乐的场景。”曾达夫说起的正是隔壁村民曹阿姨。子女不在身边,住在吴房村的曹阿姨总是为生活一个人忙碌着。当发现隔壁来了一群有想法又热情的孩子们后,曹阿姨开心得隔三差五穿着绿色围裙,手拎一包蔬菜就来“串门”。音乐无门槛,曾达夫放电音、放《保卫黄河》,曹阿姨都爱听。而阿姨送来的有机青菜被这群青年晚上带回了住地,青菜成了热干面的配菜。

相比城市间各自顾好自己的生活,在乡村,这群95后感受到村民的热情和淳朴,有时他们急着出门,工作室的门也不上锁,因为隔壁村民会为他们“站岗”。

隐匿于乡村,这些青年可不只沉醉在自己的音乐梦想中,他们还有更大的情怀:“乡村振兴,未来村民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但富口袋后还要富脑袋,村民的精神该如何得到充实和满足?乡村文化振兴该如何探索?这些我们都在思考,并想付诸行动。”

曾达夫和团队在做一系列策划,音乐作品内容方面质量不降低,想尝试和京剧元素融合的说唱歌曲,还想编排策划音乐剧形式。

立足于乡村的音乐工作室,他们还想做志愿者项目,通过艺术支教形式吸引更多有才识的青年自愿来到新乡村,通过音乐、影像等各种媒介实践有价值的事。

创作时他们直接睡在录音棚,每天恨不能工作25个小时,认准了音乐这条路,驻扎在乡村的这群青年,追寻脑海的旋律,奔向远处的田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