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英雄隔空对话,珍贵老报纸亮相“红色印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那是1949年5月,我们打到上海来了,我们打赢了这场战斗,解放了上海,但我有些战友永远留在了这里。”4月1日,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刘石安会长和曾参与上海战役的原20军58师后勤部长郑静老战士带领杨浦区黄兴学校、宝山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向烈士敬献花圈。
年过九旬的老战士们触摸着石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仿佛又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来到上海解放纪念馆,在 “红色印迹”系列之“与英雄对话”主题活动中,与当年的小伙伴“隔空对话”。
仔细端详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委员、红色收藏家葛卫东先生珍藏的8期《上海人民》中的报道,刘石安和郑静回忆起1949年,在当年的凯福饭店“瓷器店里打老鼠”的经历。
葛卫东介绍说,1949年4月8日创刊的《上海人民》系中共地下党出版,原拟将报头定为《人民日报》上海版,但考虑到当时上海仍受国民党统治,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遂改为《上海人民》,从报刊日期"中华民国卅八年"就可以印证这一点。《上海人民》总共只出版了8期,1949年5月25日《上海人民》号外刊登《大上海解放了解放军约法八章》一文,为最早报道上海解放的报纸,对城市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5月26日刊登《庆祝上海解放标语》《欢迎解放军口号》;5月27日《上海人民》终刊,部分报社人员调往《解放日报》社。1949年5月28日《解放日报》创刊,毛泽东亲自题写报头,为上海解放的符号代表。
随后,大家观看了传唱中国戍边军人的忠诚与勇敢、坚守与奉献的主题视频——《戍边人》。参观了纪念馆陈列的以上海战役实施“钳击吴淞、解放上海”的战役决策为主线,重点展示解放军将国民党守军主力吸引到郊区并将其歼灭,从而保全上海市区的主要史迹。
本次活动由团市委合作交流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红色收藏专委会、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宝山区团委等单位共同主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