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科普的UP主|他把化学实验拍出电影的质感
2021-04-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152年前,年轻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创造了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表,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以及相似的化学性质一一编排,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收集这样一套元素周期表需要多少钱?B站UP主真·凤舞九天用一条8分钟的视频告诉你答案——8232元。真·凤舞九天本名杨帆,是《疯狂化学》《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科普作品作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他,让科普视频呈现出一种摄影和化学相结合的艺术之美。

两种化学试剂相遇,新的物质诞生。就像门捷列夫日以继夜在探寻元素的相似性,杨帆也很享受解构自然、科普知识的过程。

  解构自然的魔术师  

镜头前面,他往装满黑色液体的杯子里倒了一点过氧化氢,然后关上了灯。接着,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液体底部开始泛起红色的点点荧光,接着红光熄灭,溶液又转为蓝色。伴随着沸腾的气泡,荧光蓝越来越鲜亮,给整个视频染上一丝迷幻又浪漫的色彩。

这是鲁米诺的双色荧光反应。弹幕成片刷过,都在惊呼这是个神奇的“魔术”。

比起一位科普作者,杨帆更像是一位展现自然魔法的“魔术师”。在他的视频中,你能看到熊熊燃烧的黑色火焰、封印在液体中的彩虹、各种气体的另类震荡,甚至还能看到他是如何把“光忽悠瘸了”,以及亲手打造一款锂电池。

杨帆是百度“化学吧”第25任吧主,北京2013年度科学达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高考化学满分,喜欢科普并热衷于研究各种趣味化学实验。

抛开UP主的身份,他也是一位独立导演、科普作家,《疯狂化学》《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等系列科普视频作品广受好评,并被众多中学教师用于教学参考。因为他二次元梗和化学知识储备一样多,在网上,大家喜欢叫他萌凤。

  “歪打正着”的科普之路  

小时候,杨帆的家里经常发生莫名其妙的意外,比如练习册被烧毁、卧室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白烟……始作俑者其实是他自己。因为对化学的痴迷,他从小到大最大的爱好就是倒腾化学药品。家长觉得太危险,要没收,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把东西藏在各种地方。谈到以前的黑历史,他有些哭笑不得:“现在我是一个明确的家庭实验反对者。”

高考结束那年,除了一张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还有一堆留下来的试剂和金属亟待处理。“当时就想着,能玩的全玩了,玩不了的捐学校。”为了最后留个纪念,他创作了一段名叫《疯狂化学》的视频,上传到优酷。

没想到,这期与化学的“告别之作”火了。

“我最初的目标是留校当老师。”他坦言,“疯狂化学”系列歪打正着地把他引到了科普的道路上。“我有多喜欢化学?大学四年学的东西和化学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我却到现在都还清清楚楚地记着全部的定理和公式。”

他想起了自己在初高中阶段时,渴望能做一些趣味化学小实验。但是网上的资料有限,很多所谓“教程”的上传者并没有做过实验。现在看来,产生的后果轻则实验者不知所云,重则危及实验者的生命。

“所以综合考虑,我打算做一些目的直指趣味实验的东西。” 16年时,杨帆拿着大学攒下的5万元,开启了创业之路。

  化学科普也要“有梗”  

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杨帆连续制作了《疯狂化学1.5》和《疯狂化学2:元素奇迹》两个片子,作品大受好评,后者更是一上线就在短短几小时内登上B站首页,拿下了全站播放日排行第17名的惊人成绩。接着,他便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疯狂化学》视频的同名图书。

在他的桌面上,有一张表格,里面是他这几年收集的大量趣味实验。“从中文的到英文的,我觉得基本上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所记录的大部分趣味化学实验。”实验清单如今有290个,他已经做了142个。

作为B站的知识区知名UP主,他播放量最高的视频却不是科普,而是一个名叫《可莉跳水》游戏视频。“现在这成了我的众多梗之一。”杨帆笑着说。B站特有的二次元文化对科普工作也是一个挑战。

毕竟,在B站化学科普也要“有梗”才行。在他看来,化学科普就好比做菜。菜是有营养的,但得有一个好厨子把它做成一道美味,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反过来看,知识是好的,但让人人都接受并不那么容易。科普工作者就是起到了“厨师”的作用。

  拍实验像是拍电影  

基于独立导演+视频创作者的身份,杨帆需要花很多心思来研究实验的情节,怎么把实验串联起来,怎么让实验更像个“电影”,更吸引人。

“任何片子都要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解构自然也一样。就算是纪录片,也要遵守欲扬先抑的道理。”他解释道,就像是在准备放大招之前的蓄力,他会先在节目开头找点相对简单的东西铺垫一下,再层层深入,最终将实验的效果呈现出来。

拍摄成果有多有趣,拍摄的过程就有多枯燥。

在拍摄《一颗锂电池的诞生》时,他要把设备放到填满氩气的手套箱里拍摄,而这需要抽真空并用氩气回填三次。对于三脚架之类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电子设备就不一样了。“像GoPro这种密封的好的玩意这么抽非得炸了不可。”他补充道,就算盖子全部打开也还要考虑某些电容会不会炸。

最终,他们采用的方案是不抽到完全真空,然后多来几次。“要知道,当时在一遍遍抽放气的时候,我在旁边等的心情就像在产房门口等消息的父亲。”他回忆道。

那个视频,他从晚上7点拍到隔天凌晨2点,再从隔天晚上6点拍到后天凌晨3点杀青。“连着站八九个小时不休息真的超级累,一同拍摄的小伙伴们也一定累得够呛。但是完成作品的成就感还是满满的!”

依靠精彩的反应呈现,杨帆的众多视频被很多化学老师引用作为教学视频。“UPUP你知道吗,我又在化学课上看到你的视频了。”在他的私信中,这是最多的一类留言。还有人告诉他,自己看到了化学迷人的一面。

“这就是做科普最大的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