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零基础戏剧工作坊,发现打开生活的另一种智慧
2021-04-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上海作为亚洲演艺之都,世界一流的演出、戏剧和舞台作品让年轻人足不出沪,便能欣赏到世界水平的艺术大餐。而时下,光是看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都市青年的文化娱乐生活。近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分职业诉求,爱上参加戏剧工作坊,系统学习戏剧表演技巧,从而丰富生活半径、进行减压和身心疗愈。针对零基础年轻白领的戏剧工作坊究竟学些什么?它能为年轻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日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展开了体验调查。

 == 记者体验 == 

零基础戏剧工作坊能学到什么?

对于文艺青年、普通白领来说,参加戏剧工作坊成了近来一件时髦事。在中国大戏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赖声川导演的上剧场,以戏剧零基础为工作坊受众的课程,正在让越来越多完全不懂表演、不懂戏剧的年轻人,走近戏剧生活。

日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体验了一次中国大戏院与好戏联名开展的2小时零基础戏剧工作坊。这场戏剧初体验门槛不高,不需要任何戏剧表演基础。参与者经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和破冰游戏后,表演体验算是正式开场了。

不用太担心因缺乏表演经验而露怯,因为来上课的小伙伴几乎水平不差上下。当天为学员们上课的老师,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李梦泽说,只要带着好奇心和本真的自我放松走进排练厅即可。

学员们被分配台词、角色和不同的情境,小试身手之后,一起体验了不同节奏的说话方式、肢体动作,也因此感受到了表演氛围的节奏变化。老师时不时抛出一些戏剧的知识点,通过体验带领,让学员们慢慢找到“入戏”的感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身和角色理解,课程的高潮部分以一个命题作文和小品结束。陌生的朋友,自愿搭档,形成两人创作小组。通过抓阄,抽选一段不同的台词,再根据老师规定的人物角色关系、规定情境,必须讲到的几段台词,现场头脑风暴,构建剧本框架,最后把这个简单的剧本和人物关系“演”出来。

这个过程创意无限,相当有趣,也把身体和创意的花火瞬间调动了起来。参与的每一个小组都各有特色,演得很好,剧情设计也很合理、很完整。很难想象,这都是一群没什么表演经验的普通人的戏剧初体验。

什么人来上课?

根据工作坊的学员统计,现在看戏的年轻人以大学生居多,年龄普遍更小一点,但是来参加戏剧工作坊的人,则更多是一些上了班的年轻白领,年龄层次以28-30岁为主。这些人可能平时缺少接触戏剧,或者系统性课程的机会,他们也更愿意来尝试这种素人戏剧工作坊。

学员的职业更是包罗万象,有老师、有金融行业的、有程序员,工科生也不少。而6周的长期工作坊,很多人就像参加大学剧社一样,因为长期相处,彼此形成了默契,会有归属感,会构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大家一起参加工作坊也激发出了更多的创意灵感。

沪上知名的戏剧公众号好戏创办人魏嘉毅告诉记者,作为在戏剧领域创业的90后青年,他从事多年戏剧自媒体,从小也是学习表演,深知戏剧能给生活哪些惊喜。看戏是走进戏剧文化的一种形式,但毕竟戏非生活,它能反哺于生活的机会并不多。而参加零基础工作坊,对于普通人,或者说戏剧素人而言,也是深入体验戏剧生活的一种方式。可以深入体验“表演”这件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帮助。这些零基础课程包括了表演体验工作坊、发声体验工作坊、演员初体验、像演员一样说话等短期或长期的戏剧工作坊。

赖声川戏剧创意学堂

素人学习戏剧的兴趣点在哪里?

2019年开始,好戏团队便开始了对素人戏剧工作坊的探索。试图用一种好玩的方式,告别学院派比较严肃的戏剧理论,让戏剧工作坊走进年轻白领的生活。教纲中事无巨细,甚至包括每5分钟就要给学员“抖”出一个戏剧的知识点来。

记者了解到,这个工作坊的课程研发团队,大多是90后的年轻人,很多来自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导演系的戏剧从业者,因为热爱戏剧、热爱表演,才有更多兴趣开发这种针对素人的戏剧课程。

经过2年时间探索,魏嘉毅说,这个素人工作坊确定了两个宗旨,首先它是完全为零基础的素人设计的,是非专业导向的,参加工作坊的人不是为了学习如何去做一个专业演员,所以,压根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完全不懂表演,没有进入门槛。同时,也不用太在意自己的长相,不是只有长得好看,才能来学习戏剧表演。它就是一个轻松好玩的接触戏剧,学习戏剧理论知识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文娱生活的方式,看起来就跟你去健个身,跳个舞一样,没太大区别。

赖声川戏剧创意学堂

戏剧工作坊会给生活带来改变吗?

课程研发团队经过多项实践发现,因为参加戏剧工作坊互动性强,所以参与其间是非常有乐趣的,是放松解压的事情。表演这件事,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非常广泛。学习发声、学习台词表达,对于平时工作时的演讲或者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学习了发声技巧,平时说起话来也更为轻松,不会因为时间久了嗓子疼。而表演和肢体动作,也能帮助白领学习表达和处理情绪,这对他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能产生一定的帮助。说得更专业一点,在古希腊戏剧的诞生之初,戏剧便有着心理疗愈的功能。

魏嘉毅认为,戏剧疗愈在国外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也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学科。中国这两年虽然也在进行相关探索,但目前来看,成体系的并不多,因此各方态度也更为谨慎,只能说我们正在进行相关探索,并不能代替心理治疗。因此,工作坊目前的探索均是基于生活层面的,并非医学层面。

无独有偶,近来,华人戏剧大师赖声川也在上剧场进行了素人戏剧工作坊的探索。对舞台剧演员来说,台词是基本功,这个基本功不光是学习如何把台词念出来,还要用一些“技巧”让观众理解文字背后的情绪和含义。而对上剧场的戏剧工作坊设计者来说,学习表演技巧一个很实在的效果是,那些存在“社交恐惧”的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与陌生人互动,学习说话技巧,把握情绪的含义,也能在社交场合中获得更多自信。

一位参加表演课的学员反馈,也代表了很多参与者的心声:“学习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自我内在的情绪节奏、共情能力的偏好,以及不那么完善的反馈能力。这个戏内的表演课犹如镜子,让我从中看到自己的情感特征以及协调表达能力的边界。这一切,对于我眼下的工作以及周边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帮助。”

 == 记者观察 == 

向内探索,为生活半径多一个出口

魏嘉毅认为,零基础戏剧工作坊提供的是浸润式的戏剧体验,是来玩的,而不是来上课做题的。专业上懂戏剧和能够给素人去上课,其实是两码事。毕竟工作坊不是戏剧理论课,需要把持续几年的专业戏剧学习一股脑地都传授给素人戏剧爱好者。所以,教什么给普通素人,就显得格外有趣。用一种浅显的,有互动体验的方式,教给零基础学员,究竟戏剧能为生活带来什么?“演员学习表演方式,是为了塑造角色。而普通人接触表演,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

赖声川则认为,戏剧提供了一个共情的场域,舞台上的角色也映射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走向。“可能因为问题、障碍,积累得太久,会让一个人不清楚自己的方向。适时清除浊水,自己就清了。”

学习表演,参加戏剧体验营,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可以让年轻人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多一个社交媒介,也能在多维度拓展自己,超越生活的“框架”,发掘内心,看到更大的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