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8个月后,徐家汇藏书楼全面回归
2021-04-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随着阅览室开门迎客,徐家汇藏书楼经过8个月的修缮后全面恢复对公众开放。记者了解到,此次修缮虽然主要针对藏书楼外立面,但经过修旧如旧之后,外立面和内饰更为统一,整个徐家汇藏书楼焕发了初建之时的荣光。

一早,读者张先生就走进了徐家汇藏书楼阅览室。他是徐家汇藏书楼重新对公众开放之后最早的读者之一。阅览室虽然开门迎客了,但出于维护环境和防疫的需要,采用实名预约,每天只接待30位读者,所以张先生觉得自己颇为幸运。他说,在修葺之后的藏书楼里阅读,对每一位读者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徐家汇藏书楼创办于1847年,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现址为1896年重建,是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南楼,原耶稣会住院,又称神父楼,曾于1931年进行过较大的改建,二楼大厅内保存着两件19世纪中叶浮雕立像,为创办土山湾绘画馆的范廷佐制作。

北楼,即大书房,建于1897年,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为上、下两层双坡顶,砖木混合结构,南北设欧式壁柱尖券硬洋松窗框和百叶窗。上层为西文书库,书架落地到顶,中部设有腰廊,供上下取书,存放自15世纪以来出版的5万余册各类西文文献。下层为中文书库,建筑结构与明代宁波天一阁使用相同的出典,藏书按照经、史、子、集、丛分列五部,原藏中文古籍12万余册。

徐家汇藏书楼修缮工程始于去年7月,工程重点主要还是在外立面。记者注意到,所有的步骤全部按照修旧如旧的方针在做,目前基本保留了120多年前新建时的样貌。由于之前徐家汇藏书楼内部也进行过修旧如旧的修缮,现在整个藏书楼内外统一,其上海文化地标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徐家汇藏书楼以收藏大量中西图书的孤本精品著称。收藏的早期中外对照辞典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723年的《汉字西译》以及1813年的《汉法拉字典》。还有一批中国经典西译文献,最具代表性的是1662年在江西建昌刊刻出版的半部拉丁文《论语》。也就在徐家汇藏书楼修缮期间,上海图书馆专门举办了“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展出徐家汇藏书楼所藏104种珍稀文献,其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献。这家底一抖,让人们对徐家汇藏书楼更是刮目相看了。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面恢复对公众开放后,目前读者在徐家汇藏书楼一楼展厅还能看到“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这个展览围绕“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选取17世纪至21世纪,中外数十个国家的重要报刊,共91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