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咖啡的下一波浪潮是什么?我们和这些年轻人聊了聊……
2021-04-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 实习生 刘秦春/文 记者 常鑫/图

因为咖啡,所以上海,近日,上海咖啡文化周在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在这座城市,咖啡已经成为了一种体验和文化,包含除饮品之外的更多含义与价值。

那将目光投向未来,上海的咖啡经济会怎样发展?我们正在迎来新一波“咖啡浪潮”,还是全新的模式早已悄然开始?

我们走访了数位沪上咖啡业的年轻人,咖啡师、设计者、社群运营经理、幕后“大boss”……每个人对上海正在经历的咖啡变革,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见解。

  ▎文化 ▎ 

  从喝咖啡到“品”咖啡,咖啡师成为“门面担当”  

走进位于华山路的Luneurs,新鲜烘焙的咖啡香气正飘满整间店铺。每天7点,90后咖啡师Aya都会准时来到店里,预热咖啡机,检查咖啡豆,提前做好营业准备。

Aya咖啡师的职业起点,是她一天喝上四五杯咖啡还嫌不够的“狂热”。当Aya不再满足于买一杯咖啡来喝的快乐,她开始买咖啡豆、搜索视频教程、自己制作咖啡。

几年前,抱着想更深入了解“精品咖啡”的好奇心,Aya开始在沪上某家独立咖啡店接受系统性的咖啡师培训。何为“精品咖啡”?咖啡师通过经验与技巧,让具有优异味道特点的咖啡豆,呈现最完美醇正的风味。

从一颗高品质的咖啡种子开始,Aya一步步了解生豆产地、风味特点,学习萃取技术、研磨程度、温度调整……“哪怕是用同一款来自同一产地的咖啡豆,每一位咖啡师做出来的咖啡也都不尽相同”,Aya说,每个咖啡师对豆子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而萃取闷蒸哪怕只有一秒的差别,都会带来不同的风味变化。因此,每一杯精品咖啡都是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

Aya是上海咖啡消费者群体的一个缩影。从加奶加糖的三合一速溶咖啡,到迎合大众口味的连锁咖啡店,再到讲究冲泡方法的精品咖啡,业界时常谈论的“三波浪潮”,证实上海的咖啡爱好者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喝”,而要“会品”。

这是精品咖啡最好的土壤。3月底,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式上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显示,上海咖啡馆的业态结构中,55.88%的咖啡馆为精品咖啡或独立咖啡馆。去掉MANNER、Peet’s、质馆、麦隆、seesaw等连锁门店规模超过3家的精品咖啡馆,还有3557家独立咖啡馆。

“大家愿意接受这些新鲜的事物。”在这些咖啡馆中,店主甄选优质产地的咖啡豆进行不同程度的烘焙,再请Aya这样的专业咖啡师进行冲泡制作,咖啡师和咖啡出品,成为面向消费者最重要的部分。Aya相信,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和包容,让消费者对咖啡品质的追求,从最初的快捷便利转向风味品质。

和Aya一样,在上海从业五年的资深咖啡师Yoyo也是一个咖啡重度爱好者。但在Yoyo看来,咖啡师可不只是做出一杯好品质的咖啡就够了。

Yoyo猜测,在新一轮的咖啡浪潮中,顾客不仅对咖啡的口味要求更高,还希望能和咖啡师面对面地聊聊咖啡文化。

“往后看,要足够了解咖啡的文化和故事;往前看,要能把这一杯咖啡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比如说,做一杯手冲曼特宁的功夫里,你能不能说清楚它的产地和口感?”Yoyo认为,咖啡师是一个极具分量的职业。何以为“师”?除了要有过强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位顾客的喜好品味,向身边的人传递咖啡知识。

去年年底,上海市技师协会咖啡专业委员会组织咖啡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始《咖啡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写工作。据悉,最快在今年,首批“持证上岗”的高级咖啡技师就将现身上海街头。

或许,能在下一波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咖啡师,不再只是咖啡店的“幕后英雄”,而是台前的“门面担当”,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把一杯咖啡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传达给消费者。

  ▎社交 ▎ 

  以一杯咖啡作为原点,可以建立多少联结?  

咖啡师Aya和店里的顾客,因为咖啡而结缘。经常有顾客拿着咖啡豆来询问Aya和店里的咖啡师,自己买的咖啡豆是否醇正,适合拿来制作哪一种咖啡等各种问题。同为咖啡爱好者,Aya自然也乐意为他们答疑解惑,交流和咖啡有关的一切。

始于咖啡的缘分,还会回到咖啡。Aya回忆,去年桂花盛开的季节,一位客人拿了一束馨香的桂花走进店里,香味扑鼻,咖啡师们顿时灵感迸发:“要是能研发桂花味儿的咖啡,多应景呀!”最终,在研发部门的探索下,店里颇受欢迎的单品“桂花拿铁”应运而生。

一杯咖啡,还可以聚起一群人做共同爱好的事。

在Luneurs,Yoyo还担当着社群运营经理的角色,她组织起一个以咖啡为媒介的社群,有客人,有店员,也有咖啡师。神奇的是,这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内容并不限于一杯咖啡,而是一起徒步、骑车、跑步,一起去郊区露营。

身为咖啡师的Yoyo很愿意和喝咖啡的客人聊天,也爱“暗中观察”,面前这些喜欢喝精品咖啡的人是什么性格?有什么爱好?“他们大多数性格开朗外向,喜欢运动,爱好探索新鲜事物,热衷登山、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喜欢广交朋友。”Yoyo发现,喜欢精品咖啡的消费者,在某些方面好像有共性。

Yoyo开始为这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咖友”牵线搭桥。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陌生人,走进同一家小店,以咖啡为媒,变成了一支志趣相投的团队,又在一起“玩”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联结。

小小的精品咖啡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氛围,更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共享空间。缘,妙不可言。

因为咖啡,Yoyo自己也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朋友。闲暇时,Yoyo会和因为咖啡认识的朋友们一起约着出去玩,或攀岩,或骑车,或徒步,无论做什么,还是免不得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回归到那杯咖啡——滴滤式咖啡器具可是咖友们必不可少的户外装备。Yoyo介绍,即使在户外,他们也要举起一杯咖啡,在欣赏着户外美景的同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边品咖啡一边畅聊。

不管咖啡的浪潮怎样翻涌,无论大家对它抱有怎样的期待,我们都必须承认,社交是咖啡店无法抹去的属性。一杯咖啡,引来一群人,品着咖啡,讲着故事,分享各自的心情,共同探寻新事物,打开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空间 ▎ 

  结合不同业态,打造生活以外的“第三空间”  

放下马克杯,在香气氤氲中环顾四周,城市深处这一连串小空间,似乎都没有囿于自己“咖啡店”的身份,而是各有各的设计,各有各的精彩。

有人把咖啡店搬进了露营地。走进安福路250弄的“Morning Lab”,浓浓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墙面故意撬去粉刷,露出最原始的模样,坐在室外的帐篷内,亲手把冷萃咖啡浓缩液打进苏打水,一杯适合露营的美式气泡咖啡即刻完成。

设计师出身的肆玖是Morning Lab的主理人,她发现身边不少朋友对露营文化感兴趣,但直接跨出郊野实在是“有点门槛”,思考之下,她和团队决定把自然带回城市,装进这间咖啡店。

“你可以来看看装备,体验一下氛围,可能下一次你就会跟我们一起去露营了。”正如肆玖所说,在洒满阳光的大院子里,咖啡才不是唯一的“正经事”。靠在户外椅上,和朋友们围着蛋卷桌聊聊对下一次出游的期待,谁能想到,在市中心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体验到郊外露营的闲适与快乐呢?

梧桐树下的大街小巷间,上海的咖啡店有着千百种面孔,哪家会成为下一个网红?无从猜测,但不变的内核,是它们都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聚起户外爱好者的Morning Lab藏于弄堂深处,只有“做过功课”的有心人才能拜访,而距离它仅500米的五原路上,一家以“聚福”为名的咖啡店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情——入口处的移门“大刺刺”地敞开,模糊了咖啡店与街道的界限,仿佛在以最大幅度的热情迎接来往的行人。

“聚福咖啡”背后的创业团队年轻得令人惊叹,平均年龄只有24岁。聚福咖啡店市场部工作人员小笠原说,希望咖啡店能为所有SHANGHAILANDER(踏足上海的人),呈现亲切的烟火气和多样化的城市印象。

有趣的是,“聚福”咖啡店走到底,墙边竟还摆着一台红宝石色的钢琴,欢迎任何客人即兴奏响。据店员介绍,每周四,这里都会聚集一群不同身份,但同样热爱音乐和生活的顾客,组成“聚福合唱团”,歌声悠扬穿过室内,余音缭绕直至街道。

不同主题、不同模式的咖啡店能够在上海迅速生长,庞大的市场无疑是关键。“上海是整个中国咖啡产业中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也是中国咖啡行业的创新高地。”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式上,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劼提到,当前上海的人均咖啡消费量约为每人每年20杯,远远领先于国内平均的6.2杯。

走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咖啡馆氛围轻松、性价比高,买一杯几十元的饮料就可以待一个下午,既能独处办公,也可以和朋友谈天说地。

在上海,和Morning Lab、聚福咖啡一样的“咖啡+”新业态层出不穷,书籍、宠物、动漫、电竞……咖啡经营甚至已成为书店的标配,据统计,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上海新开的实体书店中,有咖啡经营的书店占84%。

可以肯定的是,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咖啡浪潮中,咖啡店不再只是品味咖啡的一隅,而是一个家庭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一个自我精神的栖息之所。

  ▎经营  ▎ 

  下一波咖啡浪潮是什么?每个年轻人都在猜测  

如何在龙争虎斗的上海咖啡圈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柜台,每个正在咖啡机后忙碌的老板,可能都在思索这个问题。

2020年7月,一家仅16平方米的迷你咖啡馆“Mungbean Mash 曼宾麻食”在长乐路上竖起招牌,它的主人,是一直有个“咖啡梦”的周子翔。

暖黄色灯光、雕花瓷砖、明亮的色彩搭配,这家法式装潢风味的咖啡店有着街头咖啡该有的情调。“在做好一杯咖啡这件事情上,我们是认真的,也是回报大家最好的方式。”周子翔在朋友圈内慎重写道,他希望自己的咖啡店,能在提供优质咖啡的同时,不丢失一杯咖啡能为人带来更多纬度的愉悦感——音乐符合当日的心情,咖啡师亲切的笑容,抑或是走累了想歇脚的一张椅子。

但同时,周子翔也做好了不赚钱的准备。“16平方米不到的店面,每个月房租将近2万元,第一个月根本不赚钱,后面即使生意不错,赚得也不多,还是在我每天待在店里10个小时的前提下。”周子翔表示,在上海,多数独立咖啡店只能做到收支平衡或小有盈余,赚大钱,真的很难。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20年12月,妻子怀孕,周子翔无法兼顾生意和生活,曼宾麻食只能黯然退场。

工作累、房租高、赚钱难,沪上咖啡店更新迭代的速度快到令人咋舌,为何还会看到街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咖啡小店?

“门槛低”是一个关键理由,一个店面、一个咖啡师、一台咖啡机,就可以开出一家街角小店。“相比其他餐饮业态,确实需要的启动资金比较少。”周子翔说,不少年轻人把开咖啡店当作达到时间自由和财务自由最廉价的方式。

但“强敌环绕”,如何在上海的咖啡经济中打出一片“天地”?发展新的经营模式、引导新一轮咖啡浪潮,可能是一种“破局”之道。

在咖啡行业里摸索了几年的周子翔分享了MANNER Coffee的例子,从取消了堂食面积,取消了漂亮的陶瓷杯,到现如今随处可见的自带杯减五元的标示牌,简单的外带杯装着高品质的精品现磨咖啡,曾经32元+的一杯咖啡如今20+就可以喝到,让消费者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物有所值。

周子翔认为,这些标志着上海的咖啡馆可能已经步入了下一个阶段——精致、精品、价廉 。

今后的咖啡店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Yoyo有着不同的观点。她回忆几年前,自己吃早餐时的“痛”——永远要去两家店,一家买口味好的精品咖啡,一家买刚出炉的手工面包。“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没有一家店,能同时做好咖啡和餐饮呢?”

咖啡店能不能变得更加“美味”?Yoyo猜测,在下一波浪潮中,“手工”的价值会更被珍视,除了咖啡,手工面包、手工甜品、手工冰激凌……“好吃”和“好喝”碰撞融合,咖啡店才能为消费者带去加倍的享受和信任感。

新零售、人工智能、家庭咖啡……咖啡行业的每个年轻人都在猜测,第四波精品咖啡浪潮会是什么?人们对它的定义就如同咖啡一般多种多样。周子翔和Yoyo有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并不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年轻人更多的建议。

“这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Yoyo笑着说,说不定,在第四波浪潮中,咖啡店的经营模式来自某个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加年轻、时尚、创新、现代。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 实习生 刘秦春/文 记者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