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设圈”出圈了,00后为何“重金求子”?
2021-04-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日前“13岁女孩花70万买画”的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一名叫做“芙芙”的女孩在数月之内花费高价找多名网络画手约稿。其家长发现后,要求画手们退还稿款。“13岁”和“70万”,这两个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迅速将“圈地自萌”的小众圈子——设圈推向风口浪尖。

起初,“人设图”诞生于动画和电影,如今却独立于两者之外,成了未成年人投射自我的背景板。可“设圈”的市场稚嫩又浮躁,二次元又是一个高度垂直的领域,它诞生的根本逻辑是什么?其中,买卖双方、家长和平台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此次彻底“出圈”的它,未来会不会如同盲盒、炒鞋一样成为新的消费风口?

▽ 概念 

  “设圈”是什么?  

打开高二学生米米的手机,能看到壁纸是一个头发雪白、绑着眼带、穿着女仆装的少女形象。这是她前几天刚约的“人设”,也叫米米,这是她的众多“儿女”之一。目前,米米已经在各大平台上约了不下十张稿,花费接近5000元。前几天,她还给米米约了一个“CP”,是一个紫发的驱魔师。

所谓设圈,即为平面人物绘画的圈子。它最早在QQ群等平台兴起,随后,逐渐出现了一些聚集画师和买家的平台,如米画师、半次元、loft、画世界等。于是双方开始在这些平台上寻找合作方。

米米告诉记者,虚拟人设的生命是一步步不断丰满的。“我约得越多,米米在我眼里就更加立体,有一种看着她慢慢长大的感觉。”从她的描述中也不难看出,一个人设的“生命”是由不断叠加的创作延续出来的。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人设看做一种艺术作品,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人物进行构想与搭建,设定人物的性别、外貌、身份、背景故事,还可以赋予其性格、性取向等各种元素。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设是独一无二的。

在“设圈”,花钱“养孩子”已成为一种惯例。早前的新闻里芙芙在平台“米画师”不断花钱约稿,甚至拍出7万元一张的高额稿费,就是她“养孩子”的过程。

▽ 科普 

  资深“设圈”黑话指南  

OC、养设、服设、巨人车……“设圈女孩”的世界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在设圈内部,还有进一步的细分。比如OC(原创角色),指由自己设定、塑造出来的角色,独属于自己;“设子”与之相对,指从别人那里购买来的设定角色;“设主”是人设的“家长”,一般画手将人设卖给其他人养后,画手不再拥有对此人设的使用权;“养设”是给人设画图或者写文,还可以约配音、黏土、建模等等。

不同于同人圈“自发产粮,用爱发电”的情况,商业交易是“设圈”内部的常态。去年,有画手将自己的“设子”——“熊熊公主”拍卖到了17万元的高价,在当时引发了热议。事后,作者觉得价格太高,便半价将其卖给了出价第一名的买家。

一般来说,设圈人会将自己想象、创造的虚拟人物当成孩子一样进行养成,但这种养成代价不菲,因此还可多人“共养”。“共养”进一步分化,就诞生了“巨人车”。

“巨人车”是指几十人分摊稿费共同购买画手作品,一起养同一个人设的情况,而组织者被称为“车头”。部分“车”内甚至超过50人。据悉,上“巨人车”的人会提出需求给一个代表,找一个画师画图。

大一学生小司约过几次“巨人车”,她告诉记者,说一般进群时大家会约定好P数。“P就是要参与的约稿数量,比如说一个月要P四张,就代表我一个月至少要分摊四张稿的费用。”

“一起嗑孩是快乐,但是人多是非也多。”小司无奈地表示,自己因为考试断网,被踢出群过。“后来也没想着进去,都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孩子,毕竟群里还有四十多个妈呢。”不过,这次太愉快的经历并没有影响她下一次约稿。她说,自己上的车一个人也就五十块钱,“没了也就没了”。

这些只是“设圈”规矩的冰山一角。在众多未被曝光的交易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为自己的高价“人设”消费买了单?记者在设圈粉丝剧集的社区论坛发现,一些“人设”不允许买断、不允许商用、还不能发在公开平台的圈内规矩几乎成为铁律。

▽ 观点 

  家长、老师和画手怎么看“约画”?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今年过年的时候亲戚都是直接用微信发给孩子压岁钱,“没想到短短几天2000块没了,原来都拿去约画了”。在她看来,动辄一幅画几百的价格让她难以接受,“也不知道网络对面是谁,我觉得挺有问题的”。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赵桂胜表示,“约画”并非现在才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流行,当画画成为一门专业技能,而大众无法轻松掌握这种技能时,“约画”这一现象便随之出现。只是早期的社会财富所限,未成年人的“约画”相对简单,没有附带这么多的金钱因素。

现在“约画”在未成年人中的盛行,根本原因是“画”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幻像,满足了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而财富支配权让未成年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得到实现。

“当然,虚拟偶像的人设攀比也是这种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之一。”赵桂胜表示,在“半次元”APP中有一个主题为“入设圈后的花销”帖子,在58个回答中,很多玩家的花销都达到了一万元以上,部分甚至达到了七八万元,大多数人都拥有两个以上身价上千的“孩子”。而人设图约稿是“提高身价”的主要方式。

在他看来,网络约稿和现实生活中的约稿,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一种有约束的商业行为。不同之处是网络上的约稿监管更加困难。

活跃在LOFT上的画手球球曾花费了上万元去约稿,如今自学了板绘,开始接稿。“很多人觉得不理解,他们感觉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有一个无法突破的壁垒,但我从来没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她的人设从几十到几百的都有,但她却认为售价并不重要,因为这也是在锻炼自己的画画技法。

▽ 剖析 

  未成年人买“人设”是搭建理想自我的过程  

“从心理学上来看,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正在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他们希望去了解‘我是谁’。”90后二级心理咨询师江滢表示,天价购买画圈人设的情况,就像看电视剧的时候“代入女主”,而且买断会给人一种占有的感觉:从此只有我能够代入这位人设了,她就是我的一部分了。

她表示,“设圈”在未成年人中流行开来,都基于一个基本事实:作为成年人,是比较容易分清楚现实与幻想的,但是对于13岁的孩子而言,会更容易将幻想代入现实。

“人设养成的过程,其实也是搭建理想自我的过程。”她觉得,公众对于事件关注点,应该把目光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去树立健康现实的自我认识上。“如果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中,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阻力。”

虚拟角色在二次元有特定的社会身份,也是弥补年轻人现实身份不足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而被赋予的社会身份恰恰是家庭身份无法给予的。”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赵桂胜表示,未成年人约画就像我们喜欢买个小熊猫放床头,是心理需要。其次,就是二次元圈之间的身份攀比。因为虚拟角色在拥有者心目中更接近完美的人格和形象。

对于在真心想通过“人设”进行创作的年轻人,他建议画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画?二是画什么?首先要夯实基础,打好基本功,作品表达不能受自己的技能所限;其次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提升作品的内涵。

▽ 担忧 

  背后的心理原因值得深究  

与游戏充值不同,“设圈”买卖双方通常是私下交易,缺乏正规平台的监管,因此极易出现问题,由于没有具体合同的约束,一旦出现纠纷便很难定责。对画师而言,自己亲手创作人设作品,确实付出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但在未成年人家长眼中,孩子是受到了其心智不足以承受的诱惑,才动用家里的钱买画稿。

监管与市场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孩子的金钱价值观与自控力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江滢认为,对于孩子的金钱价值观的建立与教育需要更多地介入。“这个事件让人们震惊的地方在于,孩子的年龄与其消费金额的巨大反差。”

同时,如果长时间沉迷“设圈”,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内心感受也值得深究。“是否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所以才会逃入‘设圈’这个‘世外桃源’。”她分析道,女孩子喜欢美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是非常正常且有益的行为。

“我小时候也喜欢收集动漫卡纸。”江滢表示,这从本质上来说,和“设圈”做的事情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设圈的定制感与代入感会强很多。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范畴玩设圈,其实就是一种兴趣爱好,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所有行为如果超过一个度,就变成了问题。

“有可能是在逃避现实中的某些事件。”她担忧地表示,而这恰恰是需要孩子和家长去突破并成长的。”

▽ 建议 

  将“设圈”作为沟通切入点  

江滢建议,父母在与女儿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设圈”作为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多聊聊孩子在设圈中的体验与感受,更了解其内心的世界与期待,为改变与成长积蓄能量。

她表示,这一点其实对于孩子青春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都适用:问题是链接孩子与家长的接口,如果将问题看成是“洪水猛兽”,那问题就会变成一道铁门横在家长与孩子中间;如果将问题看成是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那问题就会变成一把钥匙打开对方的心扉。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其实不容易,因为家长有家长的立场与思考角度,而且很多时候如果已经是“问题”了,那大概率孩子已经“犯错”了。因此她提议,在与孩子沟通产生困难的时候,家长需要尝试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 法律 ▽

  新型商业交易模式存在监管缺失和空白  

上海申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马翔指出,此类纠纷的产生主要基于“设圈”新型商业交易模式存在监管缺失,法律上的空白。网络平台约稿的风险点,买家资格审核以及画师权益如何保障等等,都亟待明确和提前防范。

对此,《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就本案而言,涉案女孩年仅13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累计花费70万元向画手们约稿,其中最贵的一张画价值达到7万元,这类行为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纯获利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经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同意、追认;而作为平台应当对注册的买家真实姓名、年龄进行审核,对于未成年人进行特别标注;作为画家在交易过程中应当遵循平台要求,签订书面(或电子化)合规的合同文本,收取的款项也应按照国家税收法规缴纳税款。

最后,作为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对自身孩子履行监护义务时,也应教育子女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对于未经同意、追认或由父母代理的大额异常交易行为,父母在维权过程中可与平台和画家积极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话,可再寻求专业法律人士解决帮助。

 == 对话 == 

“人设”是艺术品吗?

记者:除了7万的人设,去年还有一个13万的人设也上了新闻。在你看来,这些高昂“人设”能与艺术品比肩吗?

赵桂胜:“人设”也有好坏之分,不能简单的以人设创作的方式决定其属性、价值。如果一个人设有其独创性、思想性,我们便不能因为画种、画法去否定其艺术价值。另外一个现象是现在艺术品越来越二次元化,奈良美智的《背后藏刀》也是一个漫画风格的人设,拍出1.9亿多的价格。因此“人设”也可以是艺术品,关键看其生产出了什么,就像杜尚的作品《泉》放在家里便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器具,但放在展厅便被赋予新的意义,并成为艺术史上一件无法逾越的作品。

记者:“设圈”和“绘圈”的高利润,也让一些年轻人去报名速成培训班,或者直接将从A画家处约的稿子稍微改动后高额卖到了B处,最后产生了大量流水线一样的作品。作为艺术教育者,你是怎么看的?

赵桂胜: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遵循创作规律进行。重复的流水线生产和独一无二的创作价值差别巨大,就像《簪花仕女图》套色木刻的复制品无法和其原作价格一样。要成为一个好画手需要不断淬炼,而不能急功近利。当然有些创作因为工艺要求使然,另当别论。

记者:对于在真心想通过“人设”进行创作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赵桂胜:画师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画?二是画什么?所以,首先要夯实基础,打好基本功,作品表达不能受自己的技能所限;其次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提升作品的内涵。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