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三部新作亮声国家大剧院,“红色巡演”启航重走革命之路
2021-04-16 文体

这场演出也是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的一部分。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4月15日晚,上海交响乐团精心策划的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巡演首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上交委约创作的三部重磅红色作品对公众亮相,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于阳、郝维亚、杨帆三位作曲家本人和上交团长周平,他们详细介绍了三部“上海出品”的创作故事,“上海的委约创作机制是一个开放的全新模式,首演之后这些作品将向全国音乐机构开放,欢迎大家来演,让优秀作品成为新时期高传唱度的经典。”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首演特别安排在天安门

当晚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由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执棒,联手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奉上了《红旗颂》《沁园春·雪》《红梅赞》《春天的故事》《延安颂》等多部深刻在国人心中的时代之音。同时,上海交响乐团为建党百年委约新创的《中国颂》《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在历经多次修改后,终于付梓,在首都的舞台上完成世界首演。这也是上海交响乐团在时隔六届之后,再度献演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

“首演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城市完成,但考虑到建党百年的主题,我们先来了天安门首演。”周平告诉记者,这次的曲目选择也非常讲究,除了契合主题,还选了历史上本就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的著名作品——《红旗颂》。

同时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红旗颂》,由上海交响乐团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上首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唱,《红旗颂》已是无数华人心中的亲切乡音,在今年喜迎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该作更是在各地舞台频繁上演,此番红色巡演路上上海交响将为多地观众再现权威演绎。

指挥家俞峰告诉记者:“今年是建党百年,特别高兴受到上海交响乐团的邀请,指挥乐团红色巡演。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四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曲家进行主题创作,蕴含着对党、对人民的诚挚情怀。于阳的《中国颂》融合了《东方红》的旋律,能够感受到新中国诞生的澎湃。杨帆《父辈》带着深深的怀念,有一种缅怀的情意。郝维亚《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的核心是不忘初心,勇往向前,坚持理想。”

此外,上交还带来了“聆听·百年回响”声音互动装置摆放在国家大剧院公共区域,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周平透露,这些红色装置有两个部分,一是演出的音视频可以给观众观摩,装置上的亚克力板观众还可以取下来,留下自己的心声和感想,“全国巡演都会带上装置,最终回到上交。”

上交透露,在结束北京首站的巡演后,乐团将携同样的演出班底和曲目,继续前往杭州、赣州、长沙、武汉、延安等地巡演。近年来,上海交响征战各大欧美音乐节,一展中国交响事业的发展硕果。如今,这支劲旅以同样的阵容和实力在先烈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演绎谱写于不同时代的中国原创作品,追溯党的伟大百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红色巡演的六场演出将被贴上“上海出品”的品质角标,被纳入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观众在红色亚克力版上写下寄语。

作曲家动情创作高水准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巡演也是上交为建党百年委约新作品的首演。贾达群、于阳、郝维亚、杨帆四位出生于不同代际的作曲家,以不同的艺术触角和创作理念,同写时代主题。其中,于阳、郝维亚、杨帆三位“60后”“70后”“80后”的《中国颂》《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则率先在俞峰的指挥下首次完整上演,贾达群的作品因为时长关系,将在6月份首演。

“重大题材的创作,对作曲家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用交响乐的形式来表现,对我们来说,既要考虑到历史的积淀,还有人文的思考,还要达到艺术的高度。”作曲家于阳告诉记者,“我们是当做艺术作品来创作的,在我心中,它就是一部有情感积淀的艺术作品。”

不同年龄段的作曲家,创作这些主旋律作品,却有着共同的心路历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历着高速的发展,让他们自豪并且幸福。“我是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作曲家,70年代小学、80年代大学、90年代出国留学,从一穷二白见证中国的发展,是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对今天取得的成就有切身体会的。创作热情和投入程度,都是发自内心的。”于阳说。

80后的杨帆,虽然没有经历过太过困难的时代,但他的情感勾连,正如他的作品名称《父辈》一样,“我观察家里的老人,观察他们的生活,以及我自己对自己的回顾——我1997年去上海读上音附中初一,现在学校附近都完全不一样了,就是这些零碎的、堆积的情感,刺激了我最终的创作。”

郝维亚则动情地用自己作品的歌词,解释了自己的心情:“我们一起奔向大海星空,我相信生命的过往交给未来交给时间封印,每个艰难的时刻都有一场秘而不宣的约定,让我告诉你,凛冽之后一定会有一场春天温暖的雨。”

“上海出品”开创委约新模式

在采访中,三位作曲家异口同声地赞扬了上海交响乐团的委约创作新模式。“国内还真没有乐团能够做到上交这样的创作机制,给与作曲家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杨帆说。而周平则表示,从委约创作到作品完成后的传播,上海交响乐团都将探索一个全新的开放式的“上海模式”。

记者获悉,上交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进行主题创作,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并分阶段面向不同群体试演,让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听到有效反馈,解决了他们通常“在作曲到演奏这段间隔,乐谱躺在桌子上不可名状的恐惧”。

比如三部力作从去年研讨会上专家面前初试啼声,中国爱乐、上海交响、广州交响三团在北上广三地新年音乐会上联合片段试演,到此番最终将作品完整搬上舞台,作曲家有多次机会听到作品在音乐厅里及观众前的演出效果,进而可以针对性地修改打磨,甚至推倒重来,直至找到符合舞台的理想音效。

即使开始了巡演,作曲家们也将会继续打磨作品,于阳说:“让演奏员多演,就能找到其中的感觉。这种曲子只演一次两次不行。”

更让作曲家们开心的是,上交还在避免“一次性作品”的出现。这些委约新作除了会在红色巡演路上六次奏响,“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艺术机构来演,上交将会是开放式的,欢迎他们来演这些新作品,探讨多团演出的方式。”周平说,这两年全国的音乐机构委约量很大,但在传播度上有限,这些优秀作品写出来得不到传唱非常可惜,“除了音乐机构,像《中国颂》还有合唱部分,到时候上交也会公布乐谱,给观众们学唱,加大作品的传唱度。”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