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当水,音乐剧《浮生六记》打造中式审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继昆曲改编版成爆款之后,有望再诞生音乐剧版爆款。4月18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音乐剧《浮生六记》主创,导演田辰明透露,该剧期望打造“音乐剧的中式审美”,极为写意。
== 写意式讲故事 ==
“我一直在想,音乐剧是西方的舞台形式,但中国的音乐剧是不是就一定要像百老汇、伦敦西区那样?”这个问题,导演田辰明和主演余笛一直在探讨,最终他们决定打造一部体现东方审美的中式音乐剧,而首当其中的,就是讲故事的方式。
音乐剧《浮生六记》改编自清代文人沈复的同名自传体散文。原著作品记载了两人平凡但不乏生活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沈复在陈芸去世后游历天南地北的所见所闻。
而音乐剧遵循了“得其意,忘其形”的东方艺术理念,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通过沈复在芸娘去世后无数次的长梦、喋喋不休的追忆,再现了沈复和芸娘两人从年少倾心、相濡以沫直至生死离别的唯美爱情故事。
田辰明除了导演,还亲自担任了总制作人、总编剧、作词,他说:“《浮生六记》从创作初期就试图打破常规故事的线性结构,而以人物情绪为引领来讲述整个故事,穿插了沈复在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关于芸娘的深爱与回想。改编最大的变动,就是抹掉了时代性,因为这个故事的核心是爱情,处于哪个时代本身倒是没有意义。”
这是写意式的叙事,所以跳脱出来的编剧,又把精力放在了歌词的雕琢上:“人生会终结,戏剧会落幕,但爱不会,生生世世总有人会相爱。”“恋人之间不要说对不起。”“那说什么?”“说谢谢你。”
== 中国式审美的意境 ==
除了故事,在舞美和音乐上,主创更是将《浮生六记》的东方审美,推到了极致。
《浮生六记》的舞美设计从中国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抽象美学中汲取灵感,以东方文化中“天圆”的时光意象为核心,佐以西方几何美学的表现形式,打造出一个淡色调的假定性舞台空间,带给观众打破边界的故事感受。
“舞台空间是从沈复和芸娘的情感出发的,比较东方,比如我们用白沙去表现流水,用船来表达人生长河。”田辰明说,舞台上的一切,都具有象征意义。
作为一部音乐剧,音乐也是核心元素。而音乐总监、作曲田汨开玩笑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听旋律性的音乐,但即使如此,听到中国传统音乐,仍然会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就是‘先祖之魂’在呼唤你。”
他称为“先祖之魂”的,就是传统中国式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这也是音乐剧《浮生六记》音乐创作的核心。但作为现代的舞台艺术,他又没有局限于此,“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乐队呈现方式则是西方室内乐”,田汨说,用竖琴表达芸娘内心,用黑管表达沈复内心,用钢琴、大提琴、小提琴表达情感情绪与色彩,“寻求东西交融的听觉感受。”
记者获悉,这部由余笛、王洁璐主演的中式音乐剧,目前已经开票,将于5月26日上演于上海的上剧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