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十四五”规划发布:202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美元以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到2025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美元以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区。浦东新区今天发布了浦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优化新格局,落实开放创新高品质新蓝图
根据规划,中环要打造更亮的带,依托前滩、张江、金桥城市主副中心,激活中环沿线潜力地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质量运营,形成功能提升拓展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汇聚融合带。沿江要打造更美的厅,聚焦陆家嘴金融城、世博前滩中央公共活动区,提升空间品质,促进文化交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会客厅和浦江东岸的“生活秀带”。
中部要打造更强的心,推动张江科学城扩区提质,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促进科技和人文融合发展,推动金桥提升智能制造和数字服务能级。
东部要打造更展的翼,更好发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对流量的集聚作用,加快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区域规划和开发,加大力度推动国际旅游度假区周边片区开发,丰富度假旅游功能,促进关联产业集聚,有序推进川沙城市副中心建设。
北部要打造更新的港,以外高桥港和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联动更大区域,推动资源整合,强化贸易功能,叠加国际物流、高端制造等复合功能。
南部要打造更快的极,全面建设与临港新片区功能相契合的高能级、智慧型、现代化未来之城。
优化“一轴三带”生产力发展布局。一轴:即全市东西城市发展轴的浦东段,联动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旅游城)、浦东枢纽(航空城)、临港新片区(未来城),集中展现上海城市风貌和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三带:滨江文化商务休闲带(“五彩滨江”),主要定位是体现世界级中央公共活动区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金色中环发展带(“金色中环”),主要定位是城市功能提升拓展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汇集融合带。南北科技创新带(“创新走廊”),主要定位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带。
迈向新征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举措
根据规划,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到2025年,累计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0家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万人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件以上。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持牌类金融机构达到1250家。持续增强国际贸易枢纽功能,持续扩大贸易规模,提升贸易主体能级,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十四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保持60%以上。到2025年,离岸贸易收支金额达到4000亿元左右。着力提高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建设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十四五”期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比重保持90%左右。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建设,培育浦东文化时代魅力创新活力。提高社会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加快优化文化体育设施网络,上图东馆、上博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周浦体育中心、川沙体育场等一批市、区级重大项目加快出形象、显功能。
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发挥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服务效能。教育方面,打造高品质浦东教育,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加快从教育大区迈向教育强区。医疗卫生方面,加快健康浦东建设,显著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建好群众身边的每一所医院,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十四五”期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000张左右。养老服务方面,有序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全面建成“东西南北中”养老机构,织密织好“嵌入式”“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网。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完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新增征收安置房、共有产权房、可售商品住房、社会租赁住房等各类住房1425万平方米。
优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成环成网,全网完善轨交体系,到2025年建设轨交线网长度160公里左右。智慧绿色,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管理。
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更和谐更优美。构建复合高效、彰显魅力的绿色空间,到2025年行政区划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到2025年,新增绿地1500公顷,超过10个世纪公园的面积。公园数量增至100座,比“十三五”期末大约翻一番。打造安全优质、幸福亲水的生态水系,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60%以上。建立统一高效、增效提标的污染防治体系,尽早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发展更协调更融合。到2025年,全区建设市乡村振兴示范村2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5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