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温良是一种力量
2021-04-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近日,浙江杭州少年宫吕老师的车子停在路边被刮了。爱车被刮,不免有些郁闷,可她发现,雨刷器上还夹着两张纸条。取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学生意外刮花了她的车,特意留下了道歉字条和联系方式。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吕老师要赶着给孩子们上课,并没有第一时间联系这名学生。当她把这件事变成课堂话题,又收获了一份感动。 

大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课堂上,孩子们一会儿假设自己是肇事者,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一会儿又假设自己是车主,遇到这样的事情心情如何变化?写完作业后,孩子们纷纷在末尾写了各式各样安慰老师的话。有孩子说,要送老师一辆车——当然,是画的车;有孩子建议,人生和路一样要走很久,不如直接把车刮成黑色;有孩子说要送老师一桶漆,给老师补车;还有给老师开“支票”的,算修车费……最后,吕老师联系了那名大学生,对方态度诚恳。吕老师也只收400元补偿,并总结道:“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没有斤斤计较,没有愤恨戾气,看惯了网络新闻里的人情纷争,这种平凡而温暖的小故事仿佛寒冬时节的一杯热可可,让人熨帖又窝心。这方善良仁厚,那方也坦荡而正直,这不就是最理想的人际状态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告诉我们,与人往来,理当怀着一颗真心。即使我们各不相同,也应该怀有理解和尊重。

最近大热的《觉醒年代》里,有一句台词讲到了中国人的品格:“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那位老教授说,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真心的,他们懂得自己的感情。他们会将心比心,以己度人,显露出体谅和照顾的特征。

新闻里,孩子们攒足了劲儿给老师“慷慨解惑”不就像是传递下来的零星火种吗?“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有这样温良的老师,学生们也是一群“小天使”。这些作业的背后,也折射出了孩子们对生活中温暖与感动的铭记与传承。那一条条异想天开的“安慰方式”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倍感希望无限。

同时,这个故事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忽略生活中那些细小的善意:比如动车上帮你提行李的小伙子、地铁里让座的小姑娘、帮你按电梯的外卖小哥、给你指路的保安大叔……他们或许登不上“感动中国”的舞台,却站在了“行动中国”的大舞台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意需要善意的呼应,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便会辐射出心灵的方向感与归属感。

回顾生命中的一个个温暖瞬间,像是天边的一片云锦,又似万颗流星奔过,在漫长的历史中呼应着时代的价值渴求与信念坚守。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